“因为他错过了这么久的时间。”孩子仰起脸,“就像风筝断了线,要花很久才能找回来。”
袁晨曦蹲下身,将他拥入怀中,用手语在他耳边轻轻比划:**“可你也教会了我一件事??真正的家人,不是血缘决定的,而是谁愿意为你停留。”**
回到家,信箱里躺着一封正式函件??来自国家图书馆少儿馆的邀请函,希望将《两个妈妈的彩虹屋》及袁晨曦母子绘制的长卷纳入全国巡回展览,并启动“童心无界”阅读推广项目。
她把信递给念安看。孩子兴奋地跳起来,嚷着要画新故事。
那天夜里,袁晨曦坐在灯下,铺开一张宣纸,开始构思新绘本的草图。标题她早已想好:《风筝妈妈》。
画中,一个小男孩站在旷野上放风筝,风筝形状是位微笑的女人,身后拖着长长的引线,连接着地面孩子的手掌。远处,无数相似的风筝在空中交汇,形成一座横跨天际的桥。
她在扉页写下献词:
**“献给所有不敢做梦的母亲,
和所有正在学会勇敢的孩子。
你们的爱,从未卑微。”**
窗外,春风依旧浩荡。庭院里的纸鹤随风起伏,如同无数灵魂在低语祝福。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一家老旧书店的橱窗里,悄然贴出一张海报。上面印着一只展翅的燕子风筝,下方写着一行字:
**“破茧计划?春季工作坊开放报名”**
**主题:如何用手语唱一首歌**
**主讲人:袁晨曦**
海报角落,附着二维码。扫码后跳转页面,第一句话便是:
>“你不必大声呐喊,只要愿意开口,我就听得见你。”
深夜,袁晨曦收到一条新信息,仍是聿战的号码:
>“我把那本书读完了。
>明天我想请你们吃顿饭,
>不谈过去,只看看念安最近画了什么。”
她看着手机,许久未动。最后,轻轻回了一句:
>“可以。但地点由我定。”
发送之后,她关掉手机,走到阳台。夜空清澈,星辰如缀。那只银白色的风筝仍挂在屋檐下,静静等待下一次起飞。
她抬头望天,仿佛听见风中有无数细碎的声音??是笑声,是手语的节奏,是孩子们齐声哼唱《星空》的旋律。
她知道,这场漫长的逃离早已结束。
而现在,她正亲手建造一座桥梁,
让所有曾在风雨中折翼的人,
都能牵着爱的引线,
飞向属于自己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