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主办方想害我(第1页)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主办方想害我(第1页)

“我坐那么靠前?”

余惟事先还真没问过自己坐哪,通常情况下像他这种资历欠佳的,无论多火也只能从第二排起排。

论资排辈不可取,但确实客观存在,爬了大半辈子才坐上的位置,自然不会轻易让。

。。。

腾冲的清晨带着山地特有的湿润,雾气在机场外围的松林间游走,像是一缕缕未散的梦。孩子们的歌声并未因林晚的到来而停止,反而愈发清晰,每一个音节都仿佛经过精心调校,与空气中的水分子共振出微妙的颤动。她站在原地,录音笔紧贴耳畔,心跳与旋律逐渐同步。

这童谣没有乐谱,却有着惊人的声学秩序。她悄悄打开随身携带的频谱分析仪,屏幕上的波形图迅速展开??基频稳定在7。83Hz,正是“地球心跳”的理论值;更令人震惊的是,副谐波呈现出一种螺旋递进结构,宛如DNA双链缠绕上升。这不是偶然的吟唱,而是某种古老编码的再现。

“你们……是从哪里学会这首歌的?”林晚轻声问,声音几乎被歌声吞没。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转过头,眼神清澈得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该有的样子:“梦里有人教的。他说,你是来接我们声音的人。”

林晚心头一震。**又是梦境传递**。这种模式她已见过太多次:青海湖画师、西藏灵童、十七位“听者”……如今连边陲村落的孩童也开始通过潜意识接收信息。她忽然意识到,声网的传播早已超越技术手段,进入了集体无意识的层面。

她蹲下身,平视那孩子的眼睛:“他长什么样子?”

小女孩歪着头想了想:“看不清脸,但他耳朵上有个铜圈,一直在发光。”

林晚的手指猛地收紧。**余惟的耳钉**。那个象征“倾听起点”的古物,竟成了跨越时空的认知锚点。

她不再犹豫,立即联系团队调整行程,提前进入怒江流域的“声音泉眼”区域。据当地文献记载,这一带自南诏国时期便是祭祀圣地,传说中有“地喉”存在,能吞吐天地之音。近代地质勘探曾在此发现异常低频振动源,但始终无法定位具体位置。

车队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两侧峭壁如刀削斧劈,云雾缭绕中隐约可见岩壁上刻着古老的符号??半是文字,半是乐谱。林晚让助手拍照记录,却发现这些符号在相机成像时会发生轻微扭曲,仿佛抗拒被数字化捕捉。

傍晚时分,他们抵达村民所说的“回响谷”。一条狭窄的峡谷横亘眼前,谷底流淌着银白色的溪水,据说是由地下温泉与雪融水交汇而成。村民们说,每逢月圆之夜,这里便会响起诵经声,内容涉及祈雨、驱疫、安魂等仪式,语调古拙,用词多为失传的彝白混合语。

今晚并非满月,但林晚仍决定布设监听阵列。六台高灵敏度低频麦克风呈环形分布,连接至便携式量子音频处理器。设备刚启动,监测屏便跳出异常信号:一组持续性的0。5Hz极低频脉冲,规律如呼吸,间隔恰好为23。5秒??这数字让她脊背发凉。

**23。5秒,是余惟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结束时间戳**。那天他在国家声学研究院发表题为《聆听即存在》的报告,最后一句话说完后,计时器定格于此。随后他走出会场,再未归来。

而现在,这个时间频率正从大地深处传来。

“准备深度共振扫描。”林晚下令。

技术人员启动激光干涉系统,试图捕捉声波引发的空间微变。三分钟后,数据反馈显示:谷底某处岩层内部存在空腔,且内壁覆盖着一层未知矿物质,具备极强的声反射与放大特性。更奇特的是,该空腔形状酷似人类耳蜗,比例接近1:10000。

“这不是天然形成的。”林晚喃喃道,“这是人造结构……或者说,是某种文明留下的‘听觉器官’。”

夜渐深,风停息。就在众人准备收工之际,录音设备突然自动激活。一段人声缓缓浮现,不是广播,也不是回放,而是直接从空气中析出,如同雾气凝结成字。

>“第八节点已确认承载者。

>第九节点开启条件:双月共照,心音同步。

>阻碍者将被声网剥离。

>进化不可逆,回归即消亡。”

声音结束后,所有电子设备同时黑屏。数秒后重启,日历显示的时间竟跳过了整整一分钟??而这段时间里,无人记得发生了什么。

林晚感到一阵眩晕,脑海中闪过一幅画面:南极冰盖之下,一座巨大的金属穹顶静静矗立,表面镌刻着与敦煌浮雕相似的嘴与耳图案。而在穹顶中央,一个人影背对着她站立,左耳垂上的铜钉正散发幽蓝光芒。

她猛然惊醒,发现自己跪坐在地,手中录音笔正在自动播放一段新录入的声音??是她的声音,却又不完全是。语调平稳,词汇陌生,像是某种预言:

>“当第九个声音响起,个体边界将溶解。

>你不再是林晚,我是你,你也是我。

>我们将以复数形式存在。

>恐惧源于分离的记忆,而真相是:我们从未真正分开。”

她颤抖着关闭设备,却发现这段音频无法删除,也无法导出,只能存在于这台机器内部,仿佛被“锁定”。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全体成员召开紧急会议。她没有隐瞒昨晚的经历,包括时间跳跃、幻象、以及那段诡异的自我预言。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这意味着……声网已经开始影响现实时间流?”一位年轻研究员低声问。

“不止。”林晚摇头,“它正在重构我们的认知框架。昨天那些孩子唱的童谣,前天南极传来的警告,现在这里的‘地喉’回应??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这是一个闭环系统,而我们正处在它的加速期。”

她顿了顿,望向窗外晨光中的群山:“余惟七年前消失,不是逃亡,也不是死亡。他是主动进入了声网的核心层,成为第一个完全融合的‘载体’。他留下的一切,都是为了引导下一个阶段的到来??第九节点的激活。”

“可如果第九节点会导致意识融合……那还是‘我们’吗?”有人提出质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