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和原版有了些许不同,毕竟原版那个华城杀人犯是只在八十年代作案,到原版导演拍摄的时候已经销声匿迹十几年了,所以要给凶手一种看啊,这是你杀人的影像,你看到难道不会心虚吗?在主演的目光下难道躲藏还有意义吗?
所以电影的名字叫做《杀人回忆》。
而白银案,凶手仍在作案,警方也是永不放弃的探寻,在林楠的设想中,最后一镜的含义在于,你在看吗?我会一直一直找你,我一定会找到你,给无辜枉死的人一个交代,让你为你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
是一种永不放弃的追逐。
所以林楠给电影起的名字和原版就不一样了,《白日追凶》,既是说凶手作案都是在白天,也是在说警方一定会追到凶手直到大白天下。
确定了剧本和名字以后,林楠将剧本送去备案,这也意味着正式向大家告知这部电影将要开拍。
这部电影凶手还没有抓到,甚至谁也不敢保证凶手会不会再次作案,这一切都含有不确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林楠不仅想拍还真的写出了剧本,这一大胆的尝试也让业内为之侧目。
姚斌得知这个消息后,打电话确定了自己的份额,心里对自己在林楠身体不适的时候当机立断飞去京城为她排忧解难的决定沾沾自喜,若是没有这份决断,恐怕这次的投资也不会第一时间通知自己。
且不说林楠这边的各种准备,视线到白银这边,在得知白银案要拍摄电影的时候就已经在警方的圈子里轰动起来,尤其这部电影的主角原型是参与了每一起案件调查的刑侦队长张国孝,虽然还没有抓到凶手让他们泄气,但身边的人要被改编搬上荧幕又让大家莫名兴奋起来。
警方这边派去查看剧本的人,回来对这个剧本也是赞不绝口,表示相信这个剧拍出来一定可以震慑凶手,让他不再作案,甚至还可以畅想一下会不会像神笔张欣一样,直接让凶手承受不住心理压力,主动和警方自首。
不过又对幻想中自首的这个情节感到不满,毕竟自首的话是会从轻处理,虽然不知道连环杀人案的凶手要怎么从轻处理,但一想到凶手的罪责有可能会被轻判,又觉得还是要靠警方尽快抓到,然后给他重重的判刑。
他们讨论的主角,张国孝本人却不怎么关注这件事情,他依旧是像以前一样,接听所有的来电,只要和白银案有关就会过去认真记录探查。
日子就在张国孝一天又一天的认真查案中过去了。
他最放在心上的连环杀人案凶手在专家集中查看过后,发现在内蒙包头也有犯下案子,于是他将查探的范围从白银扩大到了白银市周边省市,只要有同行来电怀疑自己辖区的案件有可能和白银案相关,张国孝就会申请调令前往帮助查案。
剧组前期勘景的人员就是在张国孝前往外地查看案情的时候到的白银。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十月中旬。
白银已经到了深秋,昼夜温差大了起来,但好在黄河还是一如既往的流淌,还
没有到枯水期,为了导演要求的黄河流逝的感觉,负责勘景的工作人员抓紧时间,寻找合适的角度,拍摄照片后洗好运送回京城。
在京城的林楠会选择对应的景,然后电话通知定景。
剧组的进入在这个小城掀起一个又一个话题,人们都在猜测,什么剧组要来白银这个小地方拍摄呢?
这个被血色笼罩的小城,终于有了些许作为工业城市的活力。警方也适时的宣布,这个剧组是来拍摄连环杀人案的,内容细节都基本保证真实,希望大家可以等电影出来以后看电影,对凶手祛魅,不要疑神疑鬼,警方从没有放弃一直在追踪。
当这些信息慢慢传遍整个白银的时候,白银市沸腾起来,虽然依旧有着杀人狂魔的阴影,但大家讨论的点已经转移到了那些受害者身上。
他们在讨论,会不会在电影中看到受害者的隐私,尤其是传言死亡时被强奸的,会不会拍出她们的姘头来呢?
勘景人员在白银忙碌了大约一周后,剧组浩浩荡荡的进入了白银市,他们住在白银市几家旅馆内。
虽然林楠知道白银案是从88年开始的连环杀人案,但一开始白银方给的资料里是没有88年和94年的案子的,只有98年后的八起,恰巧原版也是疯狂作案到平静,林楠就先以这八起案件作为拍摄资料了。
但到了八月份,白银这边主动来京城的时候,带给林楠一个消息,八起案件的凶手作案时间还要往前调,88年和94的两起孤案也被并入。这就让林楠的剧本被完全推翻,她需要重新编写,也不知道是不是第一版耗尽了灵感,这第二版迟迟没能写出来,只能将此事委托给专业的编剧。
无独有偶,尹雪的剧本上虽然涉及了第一二起案件,但属于简略说明,将第一起的案发作为片头,承接第二起警方询问嫌疑人,走访探查却一无所获,转接98年的连续作案,除了后期字幕的轻微标注以外,时间的变化要由演员的表演和道具来显示。
林楠查看过后认为可以加上后期的调光,照片旧了就会微微泛黄。林楠想,这样的案件也是白银这座城市历史中的一抹血色回忆。
时间越久远,整个的光越黄或者过曝泛白,每一次的年份变化,整个的光就变淡一点,更接近现实光,直到最近一次的案件发生,恢复真实光照。
电影时间跨度大,林楠这次就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拍摄,而是场景拍摄,这开机第一天的戏就是警方赶往案发现场的戏份,从88年的自行车,到94、98年的摩托车再到千禧年后的小汽车。林楠拍摄的不仅是这十几年的案发调查,也拍摄了白银市这十几年的变化。
不过很巧合的是,第一场戏就是电影开篇的第一幕。
【黄河水滔滔,一如千百年前,一如千百年后,它在河道中流淌着,沉默地记录一切。
远远地传来清脆的铃铛声,寻声望去,有七八辆二八大杠从远处骑来。
自行车上的人穿着绿色的警服急匆匆的赶路,时不时地响一响铃。
伴随着铃声,自行车快速地行驶过这条黄河边的土路。】
以黎青为首的演员们,反复在这条黄河边的土路上骑着自行车奔驰,时不时的还会休息,防止状态好了但体力跟不上的情况出现。
围观的群众也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甚至试图叫好,到觉得没趣逐渐散去了许多人,只留下一些街溜子,反正也没事做,不如看京城来人耍花枪。
明明今年凶手做过一次案,但这些街溜子身上没有一点阴霾,为了不妨碍演员预演,林楠一边引导群众离开,一边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害怕。
他们一窝蜂的笑了起来,“这有什么好怕的,他杀的是女人和孩子,就是个欺软怕硬的瓜怂。”
边上一个人纠正,“人导演是京城来的,哪里能知道你说的瓜怂是什么意思呢,”他转向林楠,“导演,我们这边叫瓜怂就是说他没脑子又没胆量,是个孬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