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楼不大,不比城内。客人自也少,不用忧心人多眼杂。
傅徽之下马跟随晋王入了酒楼,径上胡梯,转入一间屋去。
屋内高案上早摆满了碗碟。想是晋王随从先一步来点了菜。
看见案上的酒肉时,傅徽之并未作声。
晋王邀傅徽之上坐,傅徽之执意推拒。晋王只得坐主位,傅徽之在左侧宾位坐了。
坐定后,晋王道:“先生来,本该设琼筵相待。奈何进城后人多眼杂,只好委屈了先生。”
傅徽之知道晋王出城不易,来此酒楼已是冒险。况且他如今还是朝廷追捕的反贼,进城无异于自投罗网。忙道:“殿下说哪里话。”顿了顿,又道,“殿下还是莫唤我作’先生’。”
晋王笑笑,不置可否。又握上酒壶,欲为傅徽之斟酒。
傅徽之忙伸手虚掩住杯盏,谢道:“殿下恕罪,某不能饮酒。”
晋王愣了愣,很快反应过来,道一声“失礼”。又瞥了眼案上诸食,略昂首向外呼唤:“来人,撤去肉食。”
傅徽之忍不住道:“殿下可自食。”
晋王略一抬手。
傅徽之看见了晋王的掌心,便不好再劝。
很快屋门被推开。五六人次第入,伸手收臂间,案上肉食皆去。
人虽多,动作间却无碗碟碰撞声。
晋王又道:“酒也撤去,速换茶水。”
立时一人逆人流入,撤去酒壶。最后合了门。
屋内二人尚未及再开口,便有新茶奉上。又不出半盏茶时分,新的菜食也补了上来。
晋王知道自己不动箸,傅徽之更不会动,便先行夹菜,而后道:“先生请用。”
看着傅徽之略吃了一些,晋王方道:“不瞒先生说,昨夜遇刺回宫,我彻夜未寝。一想到如今庞世承正任左监门卫大将军,宫门出入皆由他,不知会放些什么人进宫,我便昼夜难安。我欲寻个缘由,奏请父皇将庞世承调离监门卫。”
傅徽之还以为晋王是思索了一夜该如何谋反。看来谋反之事,他原本便未下决心。
傅徽之摇摇头:“殿下错了。眼下当务之急,并不在此。况且,要将庞世承调离监门卫,殿下可有像样的缘由?若没有,只会打草惊蛇。只怕在庞世承离开监门卫之前,庞家便会起事。可我等尚不知他们究竟暗通何人。当真动起手来,胜负未可知。”
晋王沉吟:“先生所言甚是,是我虑得不周。愿听先生高见。”
傅徽之侧首看向晋王,目光锐利:“殿下莫忘了如今的中宫是何人,太子又是何人。他们既会对殿下下手,怕是没什么是不敢为、不能为的。”
“父皇!”晋王几乎拍案而起,“父皇他也有危险!”
傅徽之颔首,缓缓道:“防贼一日可,十日可,如何防得百日而无一失?况圣上当真知这母子二人之心?当真日日防备着么?”
晋王略平复心绪,道:“说起来自父皇纳母妃后,皇后便生怨恨。后来父皇立了太子,二人关系才有所缓和。到近年父皇愈发亲近我母妃,皇后自然不忿,疏远父皇。可近日父皇与皇后……”
…………
皇后遣来赏赐的宦官已走远。
庞重厚望着门外,问身侧的庞世承:“今日皇后借赏赐令身边的宦官传话。你可听明白了?”
庞世承道:“皇后殿下说:‘近日与陛下和好如初,已非宿昔数日不见一面之时。郡公勿忧。’这是事有可为之意。”
庞重厚冷笑:“倒不算愚蠢。”他转身一面往回走,一面道,“皇后因圣上纳贤妃,早有不满。好在后来立了太子,那怨恨便少了些。可近年来,圣上愈发亲近贤妃。皇后自然愤愤不平。前些日子我提点她作为皇后,当有容人之量,当知君主为谁。看来她是听进去了。”
庞世承弓着身子跟在他身后,道:“阿爹甚是高明。此一句纵被旁人听去,传到圣上的耳中,也会觉得爹是在劝慰殿下勿犯天威,令圣上不豫。然则爹是在劝殿下先假意与圣上亲近,伺机做些什么,以退为进。待太子即位,自有处置贤妃之时。”
庞重厚但笑不语。
…………
“昨夜行刺的还有北越人。殿下只须记住,北越犯境,京城兵将出。便要留心了。”傅徽之起身礼道,“今日便先告辞。”
晋王急唤:“先生!先生当真不须请见我父皇么?”
“如今京城不宁,并非昭雪旧案之时。多谢殿下盛情。平乱之后,或还须殿下相助。”
“到时先生一定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