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天空微微暗沉,隐约可以见到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月儿也爬到了那微蓝的天上。
姜芝算了算,打算先去找那牙行再问问行价,明儿一早,再找赵婶赵叔打听一番,再看看房,便就打算定了下来。
哦,对,她还要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木匠,去制一个上好的食摊车,平时在灶房里做好后,便直接可以端上去放在食盒里。
这东西说的好听点,其实,就是类似于民国时期的那种三轮车的初版——双轮车,上面是铺的平平的车板,用来摆放东西,然后下面是两个大轱辘轮子,方便推行。
这么一边琢磨着,姜芝又一边快步走回了夜市。
由于今天卖的实在快,加之来的挺早,此时此刻,夜市还停留在一片喧哗之中。
*
天上的繁星与地上的灯棚也一同亮了起来。姜芝一眼扫过去,没留神之时,简直有种前世眺望高楼大厦之间那种灯火通明的感觉。
当然,是矮小Plus版。
姜芝心里默默的腹诽着,把自己给逗笑了。
当姜芝匆匆从人群中穿行过的时候,也偶会正面遇上路过的厢官厢兵,也都个个威风凛凛,眯着眼四处打量着,巡逻中。
姜芝没有多打量,她先去找了另一个在夜市上开的牙行,一番询问一下,她也瞧中了一个房子。
再确认价钱之后,她跟那牙行介绍的小姑娘约了明天上午的时间,打算到时候过去看看房再说。
这房子的事粗略搞定后,姜芝便开始寻找木匠。
*
古代向来手艺人吃香,例如宋朝就有专门的区域——“木工巷”。
这个朝代的生产力与宋朝也类似,想必也应该有这种专门的手工业的聚集区吧?
姜芝一边这么想,一边也就这么顺手向那卖花的小姑娘买下一枝开的正漂亮的小紫花,一边笑着问了一番。
那小姑娘也热心,不但耐心的讲解,还一点一点比划着给姜芝讲明白了路线。
不多时,姜芝便来到了这里的“匠工一条街”。
此时,天色也不算太亮堂了,不少木匠也打算收拾东西关门闭店了。
姜芝随意挑了处老店,提起摆在一旁的烛台,拿起了一旁的小摆件,便细细地开始打量着那些摆在外面的样品们。
这家店看样子是个家庭店,一个看上去二十来岁的青年人本来在内屋擦拭着什么,一看着姜芝停步,便绕过地上堆积的各类家具,小跑着赶过来。
“这位姑娘,想买些啥?我们杨氏木行应有尽有!”
姜芝轻轻抬眼,瞧了一眼这略显呆头呆脑的青年人一眼,又打量了一下自己手上已经微微有些落灰的小椅子。
就这么几眼的功夫,她心里也大概有个底数。
本身,家具这个东西,销量就是不太靠回头客。
毕竟随便举个小例子就知道,你在这家买了一个桌子,你倘若一年后坏了,你还会在这家买吗?你倘若用了十年都没坏,那你还需要买吗?
所以,这行当从来不靠一个人的回购量,而是靠无数个人的第一次。
因此,这个行当就颇有一种巷子里的酒香的厮杀意味。
而,姜芝选的这家铺子,自然也不是什么偶然情况。
她刚才也在每一家铺子外头摆着的样品细细检查过了,至少得无毛刺,整体打磨地色泽也比较漂亮,选的材料也得不错的……
然后外面的样品还要有点微微落点灰,最终,才筛选出这家杨氏木行来。
姜芝这两筛选的条件也自有其道理,
毕竟,外头的样品都打理不好,这难免会让姜芝怀疑其手艺。
而落灰,则意味着许久未曾开张,便于杀价。
“杨公子,这木工是你来做吗?手艺不错!”
姜芝总算放下手中还在不断磨擦的木凳,笑着问道。
那青年人连忙摆了摆手,他瞅着姜芝的颜色,道。
“铺里主要的木工还是家父做的,姑娘要想买什么定制品,我这就拉着家父出来商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