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济世堂,而是工坊,但目的是接济。
身有残疾、年岁小的也能来,给个住处包个饭食,愿意并且能做活的就去织布做活拿工钱。
彦博远做工的地方接近城墙,城墙坍塌了一部分,有府兵把守,但挡不住两边的视野。
城外也有安置灾民的地方,每日四两的赈灾粮供着,有痞子混日子,有救济粮吃就不愿意做活,混过一天是一天,欺软怕硬,壮实汉子惹不起,就去寻哥儿姐儿的乐子,被云渝撞个正着。
他是官家夫郎,一听是彦大人家的,官兵行了方便,让他将人顺利带入城。
一路上来,他见街上做活的都是汉子,年轻点的哥儿、姐儿是一个没见到,只有年纪大点的婆子、夫郎做点后勤搬运的工作。
走了一路,思索了一路,有了建作坊的打算。
兴源哥儿姐儿地位低,云渝想起路上遇到的那个院子。
若是能建立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哥儿、姐儿的大家互相帮扶,就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忧哪一日成为无名院中的枯骨了。
兴源窑馆是个大隐患,彦博远之前将心思放在了重振农业上,属实没往建工坊上想。
“这主意好,我之前就想改变兴源重娼的局面,说到底还是百姓穷苦,又没其他来钱的路子,要是能有尊严地赚钱,哥儿、姐儿也不会逼得没法子卖身糊口。”
兴源被说做销金窟,但底下更多的是连糊口都难的普通倡妓,为求一口饭,一片瓦,染病了没钱医治,十几年的风华匆匆离去,哪怕是最赚钱的花魁娘子,也有容颜老去的一天,皮肉生意焉能长久,最后大多悲剧收场。
云渝是商人思维,听彦博远这么一说,更觉得事情可行,这事办成便是为兴源的改革蹚出一条先路来。
“既是为国为民的好事,那就该加快速度办,我下午就去寻地方,看把作坊建在哪里。”
这事可以由府衙牵头,但想到现在这个兴源知府疑似牵扯进命案里,彦博远说了个人名——邓彰。
“他是兴源当地的富商,为人仗义,人品能保证,建全是哥儿、姐儿的作坊,摊子要铺开铺大,有当地人一块协同,办事会更便利些,也让宵小之辈歇了下绊子的心思。”
彦博远在这地筹谋抗洪,和当地豪族富商打交道,认识不少人,邓彰便是其一,他为人信义秋霜,在当地颇有名望,很得百姓爱戴,极适合参与此事。
云渝之后抽身回京也能将场子镇住,后续就能将作坊延续,再而辐射周边,影响其他商人,让哥儿、姐儿的生存空间扩大。
云渝点头,暗暗记下此人的品性习惯。
彦博远看他小口喝完绿豆汤,将碗收了,带着人四处游看他做工的地方。
他现在是巡查御史,先前预防的事情多有参与,后面地方都有具体官员去办,他便只处理些特定的事务,其余时间就去帮忙搭把手,了解具体修缮情况。
他的任令在押运粮食的队伍之中,等京都物资到了,他就又要忙起来。
“彦大人好……”
“彦大人,你夫郎真好看……”
“彦大人……彦大人……”
一路上百姓见了他就要笑着打招呼,有的甚至把食物往他们怀里塞,这当口食物珍贵,云渝被百姓热情地亲近闹得脸红。
彦博远在民间声望极好。
他与有荣焉。
婉拒了众人的好意,两人相视一笑,特意寻着往人少的地方钻。
“……也不知道将军什么时候回来,他这次去东沟县,是带了仵作查验尸体,若是有线索,也该回来带人去查办,可这都几天了,一点动静都没有,人也没回来。”
彦博远这边一切向好,云渝不禁担心起谢期榕,彦博远宽慰了几句,说了些平日趣事,将这话题揭过。
三日一晃而过。
彦博远和云渝如前日一般,和百姓热情热络了一番后钻进人少巷子中走走停停,看着旁边屋舍的进度,也看沿路古旧的风景,挤在狭窄的屋檐之下躲避日头,肩挨着肩,别有一番趣味。
彦博远想起东沟县知县,此人办事萎软,但手下的师爷是个好性子,地方出了这般大的案子,怎么也该知道去协助郡君。
他现在住在挨着府衙的官舍里,每日和知府有公事上的来往,没听说他有递上一张半纸的,府衙众人集体装死。
表面越是平静,底下越是暗潮涌动,彦博远不得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