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状元郎 > 第二百七十九章 院案首(第2页)

第二百七十九章 院案首(第2页)

阿福点头:“确有不少人在茶馆酒楼谈论。有人说这次题目奇难,三天写不完;也有人说主考果真务实,策论占了大半。还有人说……”他顿了顿,“有人传,有个考生在策论里大胆提议设‘明算科’,还要裁撤盐商,震动全场,监考官都特意看了他的名字。”

苏录心头一跳:“可知道是谁?”

“不知道。但据说那人字迹清峻有力,文章气势磅礴,几位同考官读后惊叹‘此子必为栋梁’,已将其卷子呈送主考陈侍郎亲阅。”

苏录沉默良久,终是轻轻叹了口气,不知是喜是忧。

半月之后,榜单未出,坊间已有风声流传。传言应天府乡试头名解元,极可能出自一名寒门学子之手,因其策论“切中时弊,胆识惊人”,连主考陈侍郎都拍案称绝,谓“百年未见如此真才”。更有甚者,说此人已在会试名单中被内定为重点关注对象,只待明年春闱,便可一飞冲天。

李怀瑾闻讯登门,满脸激动:“苏兄!全城都在打听你!有人认出你在贡院门口的身影,说那日你走入时,步伐沉稳,目不斜视,有古贤之风!现在街头巷尾都在猜,那个写出‘增设明算科’的人是不是你!”

赵明远也来了,神色复杂:“我回去重读了自己的文章,越看越惭愧。你写的每一策,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的读过地方志、查过数据、走过乡野的人才能写出来的。你说‘以工代赈’,我连这个词都没听过。”

周景和则带来一个惊人消息:“我叔父回信了。他说陈侍郎确曾向学政打听江宁是否有名叫苏录的秀才,籍贯贫寒,自学成才。得知属实后,曾感叹‘国家不幸,士多沦落;然幸有此人,犹存一线希望’。”

苏录听罢,久久不语。他站在院中梧桐树下,秋风拂面,落叶纷飞。那一夜他独自登上屋顶,仰望满天星斗,心想:若真能高中解元,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让更多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知道??这世间仍有公道,仍有清官识才,仍有一线光明穿透黑暗。

一个月后,放榜之日。

清晨,鼓楼钟声响起,应天府衙门前人山人海。红纸金字的榜单高悬于墙,无数双眼睛焦急搜寻着自己的名字。

阿福挤在最前排,双手颤抖,顺着榜首一行行往下看??

第一名,解元:苏录,江宁县监生!

刹那间,人群爆发出惊呼。有人不信,反复确认;有人立刻转身奔走相告;更有几个老儒抚须长叹:“苏氏有子如此,九泉之下可瞑目矣!”

消息传回苏家,母亲正在佛堂焚香祷告。听到阿福狂喜呐喊,她手中的香跌落在地,整个人怔住,继而掩面痛哭,口中喃喃:“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我儿不负十年寒窗啊!”

苏录本人尚未归来。他一早便去了城外栖霞寺,为亡父扫墓。当他手持黄榜复印件跪在坟前,泪水终于夺眶而出:“父亲,儿子中了。不是侥幸,是您在天之灵护佑,是母亲十载辛劳支撑,是我自己一步不曾退缩。从此以后,我不再只是苏家的儿子,更是天下苍生的士人。我要用这支笔,为无声者发声,为无路者开道。”

归途中,百姓争相围观,有人高呼“苏解元”,有人欲跪拜行礼,皆被他一一扶起:“我只是个读书人,还未做官,何敢受此大礼?”

当晚,李怀瑾、赵明远、周景和齐聚苏家小院,摆酒庆贺。酒过三巡,李怀瑾举杯朗声道:“昔日同窗四人,今日苏兄独占鳌头!他年若得富贵,莫忘我们这些旧友!”

苏录起身还礼,郑重道:“诸位兄台,今日之酒,非庆我一人得志,而是庆天下尚有公道存焉。来年会试,我愿与诸君共赴京师,同登金榜。若有寸进,必不忘今日之情、此心之誓。”

众人感佩不已,齐声应诺。

夜深人静,宾客散去。苏录独坐书斋,取出当年那位老翰林批阅《君子务本》的旧稿,轻轻抚摸那句“奇才!此子不出十年,必为天下宗匠!”的朱批,眼眶湿润。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京城之中,严党盘踞,权倾朝野;殿试之上,一言可定终身。他这篇震动南都的策论,到了北方,或许会被视为“狂悖”、“离经叛道”;他这个寒门解元,也许会被权贵讥为“乡野竖子,不知天高地厚”。

但他不怕。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坚毅的侧脸。他提笔在新买的宣纸上写下八个大字: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墨迹未干,窗外晨曦初露,东方既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