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几乎可以想象到,这一战之后,老百姓们说起大周太子,满是溢美之词。一想到那个画面,皇帝便心生不悦。
这时候,听底下大臣们说到秦家,皇帝点了点头,面色却是微微一变。
这一战,秦家立了大功。
现在,秦家女眷不在,若秦家父子回京,必然要生事。
到时候,朝廷该如何交代?
这一回,秦家父子如此勇猛,打了胜仗,若秦家父子生事,说不好便会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
这种事,最好还是不要出现的好,扼杀在摇篮里才是。
眼下边境大捷,解决了蛮夷一半的兵力不说,剩下的伤残也翻不起浪花,以后,有没有秦家父子,没有太大影响。
那么秦家父子最好的结局,就是在他们杀了大周太子之后,让他们死在回京的路上。
到时候全部都推到大周太子的余党身上。
如此,形成一个完美的死循环,对内外都能交代。
至于秦家女眷,自然是怕大周太子的旧部寻仇,去其他地方躲起来生活了。
如此一来,处处都能说得过去。
皇帝想到这里,暗自松了一口气。
思量着下朝后让李元齐去安排好就是。
现在,边境大捷,最重要的事情是:
别让大周太子活着回到京城。
第145章边境密报
边境大捷,普天同庆。
京城奔走相告,一片喜意。
宫中很快出了大捷的告示。
告示中,大大赞扬了秦家父子的能力。
赞扬秦家父子领兵如神,战场勇猛。引得老百姓一片赞叹之声。
街头巷尾提到秦家父子,无不敬仰钦佩。
偶尔有几个提起大周太子的,并不多。
但是,一夜之间,京城的官府告示墙,便被换上了一份告示。
捷报告示,都是由兵部下发。
此时的告示上,盖着兵部的大印,和朝廷平时发的一般无二。
这一回的告示上,是大周太子在这一次大战中的功绩描述,之详细,仿佛让人亲眼所见。
并且告示中,对大周太子大加赞赏,大大肯定了大周太子对于这件事情的付出以及作用。
一时之间,老百姓们对于大周太子的谈论,一下就多了起来。
茶肆酒楼,全部都是关于这场大战的讨论,再加上其中有些人有意无意的带话题,大家夸起大周太子来,全是赞美之词。
“这次西北边境大捷,实在是太好了,我那参军的兄弟也该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