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470章 丰登泰平(第1页)

第470章 丰登泰平(第1页)

第470章丰登泰平

秋高气爽。

神禾塬下滈河畔三十里蛤蟆滩的桂球水晶稻开始收割了,

李家传统,收割时全家也要下田,开镰前先要祭稷神。

“阿郎,今年又有许多朔方的麦客来收稻子,有不少还是往年的老麦客。”如今挂着武安王家令的罗三早早就来了。

李家拥有良田千顷,虽说分散各地,但在关中京畿二十县,就有两万多亩,御宿乡这里也有千亩稻田,将军营又有千亩,神禾塬上还有不少地。

每年夏天收麦时,关中的麦子比朔方陇右的先熟,因此朔方的一些百姓就会成群结队的来关中做麦客。

李家因为向来待麦客好,因此麦客给李家干过活,来年就仍还会来,哪怕是秋天收稻子,他们也会来。

李家有许多部曲佃户,但李家每年也还是会雇佣这些赶来的麦客们。毕竟要抢时间收获,越早收割归仓越好,李逸也不在意给这些麦客们活计。

“还是老规矩,往年来的老麦客,咱优先雇佣,其余的麦客也尽量的用上,伙食要搞好,另外住宿也安排下,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嘞。”

麦客是很辛苦的,跋涉千里,背着简陋的铺盖,三五成群的来到关中,一路上都是风餐露宿的,就为能用力气换上点粮食回家。

罗三点头。

先前李逸出征在外,家里不论夏收秋收,也都是他负责安排。李家向来宽厚大方,收获时都要杀猪宰羊,还给安排住处,不会让大家直接睡晒场的麦草堆里。

“这几年粮食价格倒是渐渐回落了,”罗三感叹,虽然说粮价跌了买粮的高兴,可对于大地主的李家来说,收益减少了。

前几年一斗米三百多钱,一石米价格高达几千钱,多少人都得忍饥挨饿。

“咱滈河滩的桂球大米啊,产量虽说不算高,但口感好啊,在长安卖的还是很好的,一些乡民把桂球米拉到长安去换小米、高粱、麦子,辛苦一些,却也能换得更多。”

这个品种的米确实挺好,李逸也喜欢吃。

长安的终南山下脚下诸河两岸,是很难得的水稻产区,加起来得有二三十万亩水稻地,一年能产三四十万石稻谷。

大多数都种的桂球水晶大米,

不过多数百姓都舍不得自己吃,都是背到长安城去换。

长安有不少官员,来自南方,习惯了吃大米,但江淮的大米运过来不易,成本增加价格很高。于是关中南山下自产的大米,就格外受欢迎。

皇室、宫廷、贵族们也需求不少。

种大米看似亩产也不高,可价值比小麦、粟谷高很多。风调雨顺的话,还是很划算的。

终南山下那么多稻田,可种稻的百姓,没几个能吃大米的,都是卖掉,或是更麻烦点去长安换麦粟,只为能多换上那么一点。

河滩种稻,塬上种土豆、红薯、玉米。

李家早就成了京畿的大地主和产粮大户,除了种粮,李家也还种菜,河滩地种荸荠、莲菜,这可都是供应长安和周边诸县城、乡集的,细算下来,种菜其实比种粮划算。

但是,

这年头以粮为纲,好的田地不能随意的去种菜种果树什么的,否则官府天天来烦都烦死你。

李逸换上一身短打布衣,

但这身看似朴素的布衣,是细布,价格是绢绸的好几倍,低调的奢华。

家里女人们今天也都穿着布衣裙下地。

李逸先在地头祭祀稷神,供献猪头等,然后他走到地里,拿着磨好的锋利镰刀,第一个开镰。

李逸割了一排稻子,饶是他身体很强健,但没做惯农活,弯着腰割了几十步远,也是觉得腰好酸。

杜十娘她们布包头,提着柳筐,在田埂边拾散落的稻穗。

小辣椒李淑也提了个小篮子,头上包了块头巾,像模像样的跟在后面,而平安郎与如意这对龙凤胎,却没捡几根稻穗,就被地里的蚂蚱、小青蛙等吸引了注意力,

逮蚂蚱捉蛤蟆,甚至稻田裂缝里扣起了田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