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能比我更得皇帝赏识重用吗?”
郑柔娘觉得李逸绝不莽撞,只是看似莽撞,可都是谋定后动。
“我选择离开郑家那刻起,就根本不在意嫁妆了。”她道。
李逸笑笑,“我也算是生财有道,不说富可敌国,可养你是养的起的,我找郑家要你的嫁妆,那是因为那是你应得的。”
李逸在荥阳并没多逗留,
次日郑氏派子弟来邀请李逸,说要设宴款待,李逸只是说了一句要赶往洺州赴任没空,便启程沿索河而下至运河,然后又绕回河阴汴口,过黄河入河北。
李逸去洺州,本来并不需要经过荥阳,他是特意过来的,因此还得绕一圈回去。
这一趟绕路倒也值得,
荥阳郑氏已经达成认购五千贯债券的意向,这让李逸的债券,获得了郑氏背书,接下来再找其它豪强大户谈,就可以拿郑氏做例子了。
进入河北,
李逸的债券计划,也跟一众幕僚讨论的有雏形了,而相州总管张河等也勉强接受了李逸的这个计划,决定到时一同试行。
让马周捉刀代笔,给长安天子写了一道地方试发债券以安抚百姓,推动发展的万言奏疏,还特意让云定兴给检查把关。
“大王准备发多少债券?”
“先发个三十万贯如何?”
连云定兴都觉得李逸胃口有些大,洺州大总管府现在实际才辖三州,虽说这洺邢赵地方也不小,但经过裁并后,三州也仅二十八县。
在隋大业五年时,这三州是赵郡、襄国郡和武安郡三郡,当时三郡户数,都是十万户以上,襄国郡七县十万五千户,武安郡八县十一万八千户,赵郡十一县,十四万八千户。
三郡加起来三十七万多户,平均每县都有一万四五千户左右。
但经历隋乱以后,人口损失还是很大的。
现在比大业年间还多了两县,可官府户籍上十七万户都不到,每县平均只有六千户不到。
洺州大总管府这三个州,二十八县,总共十七万户不到,人口八十万左右,李逸居然要发债三十万贯。
“太多了吧?”
现在朝廷征收户税,小年征四十万贯,每三年会加征八十万贯。
小年四十万,大年也才一百二十万贯,那可是整个天下。
而李逸管着三个州二十八县,居然要举债借钱三十万贯,一州十万贯,每县都有一万多贯了。
“我觉得还是少了点,一个县平均下来也才摊到一万贯钱。
现在洺府每县平均有六千户,七八成都是中下户,都需要朝廷扶持帮助的。
而等我们开始安置流民、赈济百姓,相信还会有许多人回来,到时每县万户是可能的。
毕竟平原地带,田地多,宜居住。”
李逸在那算着账,觉得一户就能摊到一两千钱帮扶款,确实杯水车薪。
“要借就借多点,这样我们才能好办事,尤其是安置百姓,恢复生产这事是刻不容缓,
一耽误那就是一季···”
云定兴也自认为是见惯大风大浪的,经历大隋三帝,又拥立过王世充,如今再投大唐,算是身经五朝了。
可他不得不佩服李逸的想法,更佩服他的胃口大。
张口就是几十万贯,钱真的这么好借?
还是说五分的年息,就不是利息,就没负担,就不用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