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二郎领兵打仗是好手,但反而是这几年一直领兵打仗,内政这块反而欠缺经验。
江山马上打,却不能马上治,李渊觉得建成更适合继承他的江山,这江山将来也更需要一个建成这样能偃武修文的皇帝。
杨广喜欢打仗,南征林邑,东讨辽东,连海中的流求国都不放过,往西灭吐谷浑、灭伊吾,北疆的突厥、契丹等他都打过,
可又如何呢?
三征高句丽,亡国了。
二郎喜欢打仗,若他做了皇帝,是否也会去征高句丽?
那个易储的念头,也只是稍一冒头,就被他打消了。
可他今晚却睡不着。
他对突厥还是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这次突厥能够满足,和亲、纳贡。
朝廷宰相们此前说颉利不可信,要先战再和。
可李大恩全军覆没,颉利来势汹汹,忻代四十一城,百天丢失了三十九城。
太子主张议和,
裴寂也改了口风说要先议和。
封德彝说河北经高开道叛乱,现在饥荒,缺乏军粮供李逸在代北大战。
代北雁门类、楼烦关、石岭关诸要害皆失,忻代只剩下了两座孤城,朝廷要出兵反击,可河东也缺粮。
而且现在没有人有把握,出兵能打赢或击退颉利。
封德彝杨恭仁他们担忧,粮草不足,难以供应大军。而没有足够多的兵力,又没有把握击败代北二十万突厥大军。
要是打败了,那可能太原都要丢。
所以趁着雁门还能坚守,趁着李逸也算是打了几个胜仗,现在跟颉利议和,把郡王女册封为公主和亲突厥,再多赏赐些钱帛,
让他们撤兵,先把眼前危急解决。
虽然这样的议和,大唐既丢面子又丢里子,可起码能有喘息之机,待突厥退兵,重整旗鼓,驻兵屯田,恢复代北防线,储备粮草器械,时机成熟后,再与突厥开战,把失去的里子面子都夺回来便是。
没有人提出让秦王统兵出战,
甚至都没人提出让李逸接替太子挂帅主持战事。
几位宰相都清楚皇帝的心意。
可今天秦王自己说出来了,还说的那么直接。
甚至喊出若是不胜愿自刎以谢罪的话来。
李渊确实有一些心动,
若秦王能胜,也许,可以一试。
毕竟,万一和亲、赏赐,都不能满足颉利,他只是缓兵之计,他要趁机攻下雁门、忻州,那后果可就更麻烦了。
但不到万不得已,李渊又还是不想让秦王统兵。
就是这么的纠结。
至于让李逸挂帅,主持大局,李渊终究还是有些不太放心。
夜风习习。
李渊的身影拉的很长,惨白的夜色下,只有孤影相伴。
孤家寡人。
易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