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左庶子房玄龄加中书令。”
“中书令兼吏部尚书杨恭仁,授光禄大夫,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主持大都督府事务。”
“太子左庶子高士廉加中书令。”
“太子右庶子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太子右庶子杜如晦为兵部尚书。”
“魏徵为尚书左丞。”
“司空兼侍中李逸,加太子少保、雍州牧、左卫大將军。”
“罢陕东道大行台,屈突通加光禄大夫,拜洛州都督。”
······
李世民原本计划是等两三个月,他登基称帝后再来调整。
但现在,乾脆先调整一波。
朝廷七个宰相,他立为太子自然不再兼宰相,裴寂辞相,杨恭仁罢相外放扬州,
而萧瑀、封德彝仍为宰相,却也都挪了位置。
只有李逸和陈叔达还在门下省为相。
房玄龄、高士廉升为中书令,接管了这个决策、擬詔的中枢部门。
加上门下省还有李逸,
尚书省只是执行,让萧瑀、封伦二人为左右僕射,但也让长孙无忌、杜如晦担任了吏兵这两个最重要的尚书。
还有魏徵做尚书左丞,尚书左丞在尚书省內,是负责监督的。
左右丞共同分司纠正尚书省事务,监督稽核六部二十四司政务,负责覆审詔敕,有权封驳不当政令。
这个官职看似四品,但权力是很大的。
尚书省这个执行机关,六部二十四司做事,都要经过左右丞的审核。
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让人有些眼繚乱,
陕东道大行台的撤消,倒不让人意外,毕竟先前皇帝其实已经撤过一回了。
如今秦王做了太子,当然也没必要再保留他这个陕东道大行台。
甚至天策府,肯定也是要罢撤的,不可能再授第二个天策上將。
果然,
李世民又宣布罢撤天策府,
还接著把幽州大都督府、交州大都督府,都降为中都督府。
李逸坐在殿上,很淡定。
早调整,晚调整,早晚都要调整。
如今李世民的掌控力,早点调整其实也没多大影响。
当然,过几个月理顺了再调整其实更好。
太子又给他加了两个官,
雍州牧、左卫大將军,要说实权也都是实权要职,可这种官职权太重,因此往往有时也並不实掌,只是兼领。
杨恭仁原来就是中书令兼领吏部尚书,还遥领凉州都督,加左卫大將军,十二军没撤的时候,他还兼了个天星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