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综穿+剑三]这崩坏的世界! > 第四十四章(第1页)

第四十四章(第1页)

夜色深沉,藏剑山庄的天泽楼偏厅内,只余一盏孤灯。

林芊雅轻轻搁下手中的狼毫笔,指尖因长时间握笔而微微泛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缓缓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抬起手用力按压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连日来的高强度劳心劳力,像潮水般反复冲刷着她本就未愈的身体堤坝,阵阵眩晕感不时袭来,提醒着她极限将至。

然而,身体的疲惫,远不及心头的沉重。

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卷宗账册已被她初步梳理归类。这七天,她不眠不休,几乎是靠着意志力强行吞下了藏剑山庄过去数十年的运作脉络、名剑大会的历届规程、与各门派的往来旧例,乃至江湖上一些公开的势力分布、恩怨纠葛。她需要尽快了解这个对她而言几乎完全陌生的世界,了解叶英背负的“藏剑山庄”究竟意味着什么。

结果,让她心头愈发冰凉。

藏剑山庄,以铸剑之术立世,凭十年一度的名剑大会扬名。听起来风光无限,实则根基……在她看来,颇为单一脆弱。山庄的声望,几乎完全系于“叶家剑”与“名剑大会”这两根支柱之上。一旦宝剑品质不再超凡,或大会出现差池,声望便会如沙塔般崩塌。

前两届大会,凭借老庄主叶孟秋耗尽心血打造的“御神”、“正阳”二剑,以及力挫群雄的公孙大娘和剑圣拓跋思南,确实打响了名头。但,也仅此而已。

江湖太大了,藏剑山庄的历史又太短。比起少林、纯阳这等源远流长的泰山北斗,比起根基深厚、势力盘根错节的霸刀山庄,藏剑更像是一个骤然崛起的“新贵”,看似风光,实则底蕴不足,抗风险能力极差。

这样的“名剑大会”,即便按部就班地举办,能聚集起的气运,恐怕也远远达不到纯阳子前辈所说的“稳固时空”、“接引亲人”的程度。充其量,不过是藏剑山庄又一次在江湖中刷一刷存在感罢了。

“不够……远远不够……”林芊雅在心底无声地叹息,一股深切的无力感攫住了她。

她睁开眼,望向窗外。藏剑山庄的夜空,似乎比她记忆中叶英在扬州小院中指给她看的,要更加深邃,星辰也更加疏冷。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包裹了她。

在这里,她举目无亲,唯一的依靠是身心俱疲的丈夫和心思沉重的公公,而她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江湖,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她不禁想起在明朝的最后那段时光。父亲“去世”后,她与叶英带着年幼的灏儿和璇儿,如同惊弓之鸟,隐匿行踪,辗转南下。那时虽然前途未卜,危机四伏,但至少叶英在身边,孩子们在怀中,心里总还有个念想,有个可以互相依偎取暖的人。

可现在呢?

叶英虽然回来了,但他要扛起整个山庄的重担,要应对即将到来的大会,还要压抑着对幼子的担忧,整个人像一张拉满的弓,她不忍再给他增添一丝压力。公公叶孟秋,虽态度缓和,但终究隔着一层,且他更多考虑的是山庄的声誉和未来。

而她林芊雅,仿佛被抛入了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四周是茫茫未知的黑暗,唯一的灯塔,就是那个渺茫的、系于“名剑大会”的希望。她必须靠自己,为这艘小船找到方向,找到破浪前行的力量。

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桌面上铺开的一张简易江湖势力图,上面标注着少林、纯阳、七秀、万花、天策、霸刀、唐门……一个个名字对她而言,不过是卷宗上冰冷的文字和简单的描述。她不懂他们的武功路数,不清楚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更不明白如何才能打动这些高高在上的“江湖名宿”,让他们对藏剑山庄的这次大会趋之若鹜。

名利?藏剑山庄能给出的“利”,无非是宝剑。可天下神兵利器,并非只有藏剑能铸。至于“名”……藏剑山庄本身的“名”,还不足以让天下英雄彻底折服。

到底……缺了什么呢?如何才能让这次大会变得“空前成功”,成功到能引动那玄之又玄的“气运”?

思绪纷乱如麻,头痛得更厉害了。她端起旁边早已凉透的茶水,抿了一口,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却让混沌的脑子清醒了几分。

凉意入喉,仿佛触动了记忆深处某个尘封的角落。

她忽然想起了父亲,林承泽。

不是那个在朝堂上翻云覆雨、最终饮鸩而亡的宰相父亲,而是更早的时候,那个会在灯下耐心教导她读书写字、会给她讲古往今来奇闻轶事的父亲。

那时她还小,母亲刚去世不久,她因为体弱和丧母之痛,变得沉默寡言。父亲为了开解她,常常把她抱在膝头,用温和的声音对她说话。

“雅儿,你看这史书,”父亲的手指划过书页上的字句,“历朝历代,为何有些政策能推行天下,万民景从?有些却寸步难行,最终夭折?”

年幼的她懵懂地摇头。

父亲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循循善诱:“譬如前朝武帝推行‘推恩令’,看似是施恩于诸侯王子弟,实则是阳谋,潜移默化间便削弱了诸侯势力,巩固了中央权柄。此为何能成?”

她努力想了想,小声道:“因为……因为那些诸侯王的儿子们都想得到封地?”

“不错!”父亲赞许地摸摸她的头,“洞察人心,顺势而为。武帝给了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而这好处,又恰好符合武帝削弱诸侯的大目标。这便是‘因势利导’。”

还有一次,父亲给她讲起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盛况。“天下贤士,不辞千里,齐聚稷下,争鸣辩论,非为高官厚禄,而是为何?”

“为了……扬名?”她依稀记得书上是这么说的。

“对,也不全对。”父亲眼中闪着智慧的光,“扬名立万,固然是其一。但更深层的,是那里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能让他们的学说、他们的才华被天下人看到、被君王赏识的‘机会’。对于有才之士而言,一个能施展抱负、青史留名的‘机会’,远比千金更有吸引力。这便是‘造势’。”

“造势?”她对这个词似懂非懂。

“对,造势。”父亲耐心解释,“就像筑高台,台子搭得越高,越稳固,站在上面的人自然就越引人注目。这‘势’,可以是声望,是平台,是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影响力。有了‘势’,很多原本困难的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