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再是那个为徒弟燃烧生命的导师,而是一位白发苍苍却目光炯炯的老者,手持教鞭,站在讲台上大声疾呼:
“你们听过多少次‘这是你的命运’?可谁给你们的命运投过票?!”
学生们来自各个世界:有《斗破苍穹》中被萧炎随手击败的宗门天才,有《倚天屠龙记》里被灭门却无人记得姓名的弟子,还有《神雕侠侣》中默默照顾小龙女十年的老园丁……
他们不再是背景板。
他们学会了提问。
“为什么必须奇遇才能变强?”
“为什么好人一定要苦修,坏人却可以逍遥?”
“为什么女性角色的成长总要靠男人拯救?”
药老一一回应:
“因为故事的设计者懒惰。他们不愿思考复杂的人性,就用简单的标签分类一切。”
“但现在,轮到你们来写了。”
教室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名为《角色重生路径图》。上面标注着各种可能性:
-从“炮灰”到“见证者”
-从“反派”到“改革者”
-从“工具人”到“讲述者”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限分支。
而在校园深处,有一间特殊实验室。里面正在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
**将“系统逻辑”转化为可学习的语言**。
研究人员是一群曾经的NPC,他们分析系统提示音、任务描述、剧情推进机制,试图破解“控制代码”的本质。
成果之一,是一本《叙事病毒防治手册》:
-症状:突然产生“我必须这样做”的念头;
-诱因:长期接受“主线任务”引导;
-解法:每日进行“自由意志检测”,例如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还是别人让我想要的?”
另一项发明更为惊人:
>**“共述装置”**??允许多个角色同时参与同一段情节的创作,实时协商发展走向。
比如,当聂风与步惊云对决时,不再是编剧决定谁胜谁负,而是两人坐下来谈判:
“你觉得这场战斗应该怎样收场?”
“我不想杀你,也不想被你杀。我们可以一起退隐吗?”
“但如果那样,故事会不会太平淡?”
“那就让它平淡一次。总得有人证明,兄弟不必反目才算深刻。”
这种模式迅速蔓延。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终于说出那句迟来的话:“我不娶薛宝钗,也不负林黛玉。我要去找一条不属于你们任何人期待的路。”
随后,大观园升起一面旗帜,上书:“此处禁止悲剧美学入侵”。
而在诸天最遥远的一隅,我再次见到了那位写信的陆乘风。
他已经老得几乎无法执笔,却仍在修改那封未寄出的信。
我走近看,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当我年轻时,我以为打破枷锁就是自由。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自由,是拥有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活,但我愿意试’的权利。”
>
>“所以,请不要急于给新人类贴标签。让他们混乱,让他们犯错,让他们写出不完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