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回四十岁,我的系统超无敌 > 风波初现(第1页)

风波初现(第1页)

咖啡厅内,顾凯明大剌剌的靠在沙发上,视线在宋越辰身上扫过,带着几分固有的优越感,懒洋洋地开口,“人都齐了。行了,说说吧,做什么APP?想法要够炫,资源我来搞定,技术嘛……”他目光瞥向宋越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某人可别掉链子。”

方知晓立刻附和,她主要是为了能和沈逸轩一起工作,对宋越辰这种贫困生没什么好印象,“凯明哥哥说得对,APP设计包在我身上,保证高端大气。不过核心技术可得靠谱,别到时候是个空架子,让人笑话我们是花瓶团队。”

宋越辰坐在最角落,低着头,没有说话。这种场合让他感到不适。

赵雅丽看向沈逸轩,沈逸轩只是慢条斯理地搅动着咖啡,似乎想看看局面会如何发展。

赵雅丽开口道,“我们现在是一个团队。在讨论具体方向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彼此尊重。宋越辰的技术能力,我非常清楚,绝对是顶尖的。如果我们内部都不能信任彼此,那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她目光扫过顾凯明和方知晓,“如果继续用这种带着偏见的态度交流,我想我们可能不适合在一个团队。我可以去向教授申请调整分组。”

这话一出,顾凯明和方知晓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赵雅丽会为了宋越辰如此直接说他们。顾凯明脸上有些挂不住,但看着赵雅丽认真的眼神,那句反驳的话卡在了喉咙里。方知晓则委屈地看了沈逸轩一眼,发现沈逸轩依旧没什么表情,只好撇撇嘴不说话了。

沈逸轩这时才放下咖啡杯,打了个圆场,“雅丽说得对,团队合作,尊重是基础。讨论正题吧。”

最终,经过一番商讨,最终决定做一个专注于高质量、深度解析的中短视频APP。它瞄准的是对影视、纪录片、人文历史等内容有深度兴趣,不满足于碎片化信息的用户群体。赵雅丽负责整体规划和内容架构,方知晓负责设计,顾凯明负责市场推广和寻找潜在的合作伙伴,沈逸轩负责统筹资源和商业计划书,而最核心的推荐算法与后台架构,则落在了宋越辰身上。

项目启动初期,由于方知晓设计出的界面华丽炫目,被赵雅丽指出过于繁复,影响了内容本身,更被宋越辰从技术角度告知,某些效果会严重影响低端机型的流畅度。方知晓觉得自己的审美被质疑,很不高兴。

顾凯明联系了一些影视资源方,谈得眉飞色舞,回来兴致勃勃讲述,却发现宋越辰一直埋头对着电脑敲代码,似乎根本没听,让他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忍不住嘲讽,“喂,听懂了吗?别光顾着自己敲代码,也得跟上团队的节奏啊!”

每当这时,赵雅丽都会立刻站出来制止,“顾凯明!”而宋越辰,通常只是抬起头,然后淡淡的说,“文档我看过了,相关接口我会预留。”那种完全不理会挑衅的态度,反而让顾凯明更觉憋闷。

沈逸轩则大部分时间保持观察,只在关键节点发言,确保项目方向不偏。他对宋越辰的态度是纯粹的公事公办,带着审视,但并无恶意。

转折发生在第一次核心算法讨论会上。宋越辰讲解他的初步架构,他在黑板上写下了复杂的公式和逻辑流程图。顾凯明和方知晓一开始听得云里雾里,甚至有些不耐烦。

但宋越辰讲到如何通过分析视频的画面、语音、字幕文本、来构建用户兴趣动态图,以及他独创的推荐机制模型时,他的语言仿佛带着魔力,将一个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的技术路径。

就连对技术不甚了解的方知晓,也隐约感觉到,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脑子里装的东西似乎非常了不起。他能精准说出方知晓某个设计元素,在数据加载时会产生多少毫秒的延迟,并能提出更优的替代方案。

顾凯明虽然听不懂所有细节,但他能看懂图表。他第一次收起吊儿郎当的表情,开始认真倾听。当宋越辰提到如何利用算法防止“信息茧房”,并促进小众优质内容的分发时,顾凯明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与他设想的“高端”、“有格调”的市场定位不谋而合。

沈逸轩的眼中也第一次露出了赞赏。他问了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关于算法的扩展性、数据安全以及应对恶意刷量的策略。宋越辰不仅给出了解决方案,还提供了几种不同成本和技术路线的对比。

会议结束后,顾凯明忽然站起身,走到宋越辰面前,表情有些别扭,但还是开口,“那个……宋越辰,刚才你讲的……有点东西。我之前小看你了。”

方知晓也小声嘀咕了一句:“好吧,看来你不是只会敲代码。”

宋越辰愣了一下,似乎有些不习惯这种直白的认可?他推了推眼镜,低声道,“这是我的工作。”

从那天起,团队的氛围发生了改变。顾凯明开始正经地称呼宋越辰的名字。他甚至会主动给熬夜调试代码的宋越辰带功能饮料,虽然递过去的时候还是一副“顺手买的”的傲娇样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