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红衣半狼藉 > 23朝不回一修(第3页)

23朝不回一修(第3页)

沈顷极早看清这一事实。

亦急切想要摆脱一眼可望到头的命运。

于是在阿耶的推波助澜下,这顶宰相乌纱帽被掀翻,沈顷一路自长安被贬颍州。

那时颍州战乱频频,苦日子难言于表,但沈顷甘之如饴。

比起呐喊无门,如今他身立颍州,倒还能仰天唤一声痛快。

直到唐廷不复存在,朱梁横空而起,带血利剑一击便刺穿颍州看似平静的日子。

大梁急需一个正身立命的机会,他拿着唐廷玉玺,披着皇帝袍衣,犹觉不定民心。

于是旧唐官员,成了新帝下一个目标。

沈顷一家人被明请暗逼地来到开封府。

再一次辗转皇帝跟前,拒绝并非轻而易举,沈顷身上系着一家老小的性命,他不愿再卷入漩涡,却又不敢直抒胸臆。

直至阿耶带着她自幽州而来。

沈顷见着他时,目中惊愕,久久不能回神。

或许在沈顷眼里,阿耶还是个好人,不该是随大梁一道割据的藩镇。

可随即那目中惊愕渐渐消散,取而代之是同病相怜的痛意。

乱世哪里还有什么忠君爱民,能叫一家老小好好活下去,便是天助万幸。

人人自苦,藏起一层又一层的不得已。

颍州两载,他们时常同沈顷一家往来,皇帝散了几分逼着他的心气,也许是帝王寄希望于阿耶能劝服沈顷,又或许是坐上触天高位,酒色财气环身,早忘了定那无畏民心。

总归阿耶带着她回幽州的第二年,她便从阿耶口中得知,那位瓷娃娃似的小郎君,已随着他父亲母亲南下颍州。

“茹意呀,你该庆幸你阿耶乃是武夫。”殷尧抱着她上马,笑叹道:“不然便要同你念着的那位小郎君一般,整日沉闷闷的。”

“我尚能提刀,他们又能举什么护命,不同文仕追随的风气一般,草草抹了脖子,便是万幸事咯。”

从前殷素并未听此话入心,可如今隔着十三载的陌生,再次与之相遇相处,她才品悟出阿耶话中深意。

乱世唯武夫被唾弃,也唯武夫可自护。

沈却的性子或许正是因辗转逃命,懈不得半分心神,才会自小老成敛静。

她忍不住抬眉,目光停落于那张面无神情的脸上。

那如王夫人所言,沈却想做之事,又是什么?

沈却似有所感地移目,便与殷素那双探究眸相对。

他默了半晌,朝王代玉回话,“阿娘,即便是在上元城,父亲亦不会同意。”

“况如今,我也歇了这个心思,于阿耶阿娘膝下尽孝,便是儿现下心之所往。”

王代玉看看殷素,又瞧瞧沈却,只能重重叹息,“罢了。”

余下数言,她吞回肚子里,抱负与安危孰轻孰重,她必是要择后者。

杨吴虽安,能安至三十载不起硝烟,不代旁国?

王代玉自是不信的,她也晓得沈顷轴愣的脾气。

倒不如,一家人安安稳稳的,先过好眼前日子。

热闹渐散,奴仆各自忙活,须臾暖意密照的阁内只余两人。

殷素视线久落沈却身间,顺之而上,凝望那张脸。

郎君朝她偏眸,似已看透她心间所想,“二娘想问什么?曾经么,还是现下?”

殷素眉梢轻挑,正欲出声,却不想被忽掀帘而入的仆役断了话根。

霜雪一路包裹,又踏屋见暖,竟仍不褪寒,只听那一字一句冰锥似的,未给她半分缓和,直戳心房——

“宅门外来了位郎君,捎带封信,言此书需亲递付于沈二娘,方才肯安心离去,如今,人正候于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