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是医学意义上的失败,也不是命运的遗憾残片。
他们是**爱的副产物**,是人类最深情感在现实之外催生的生命形态。
他们不曾呼吸空气,却学会了倾听心跳;他们未曾睁开双眼,却看尽人间悲欢;他们无法行走大地,却踏遍思念的每一寸疆域。
雨持续了整整三天。
第三日清晨,雨停。
庭院焕然一新,归音兰开得更加繁盛,每一片花瓣都映出不同的面孔??有的在笑,有的在哭,有的安静凝视远方。
回声塔下的丝带已被雨水浸透,却未腐烂,反而生出细小根须,扎入土中,竟长成了藤蔓,缠绕塔身向上攀爬,开出淡紫色的小花,花蕊中闪烁着类似瞳孔的光点。
沈知微疲惫却清醒。
她知道,这场雨只是一个开始。
当天下午,第一位访客arrives。
是个年轻女子,抱着一只破旧布偶熊,眼神空茫。
她在门口站了很久,才低声开口:“我流产那天,医生说胎儿只有手掌大,不值得命名,也不配办葬礼。
可我……我一直叫他小星。
因为B超上他的心跳像星星一闪一闪。”
沈知微点点头,请她坐在石凳上。
女子紧紧抱着布偶熊:“这是我怀孕前买的。
我一直放在床头,跟他说晚安。
后来……我不敢再看它,把它塞进了衣柜最深处。
可昨天晚上,我发现它躺在枕边,眼睛湿漉漉的,像是哭过。”
沈知微轻声问:“你想对小星说什么?”
女子哽咽:“我想说……对不起,没能让你来到这个世界。
但我也想说……谢谢你,来过我身体里,让我当过一次妈妈。”
话音落下,院中一朵归音兰突然绽放,花瓣洁白如雪,花心渗出一滴荧光液体,缓缓流入泥土。
片刻后,地面微微隆起,钻出一株新苗,叶片呈五角星形,在阳光下泛着柔和金光。
“他听见了。”
沈知微说。
女子伏地痛哭,却笑了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访客越来越多。
有人带来流产前拍的唯一一张B超照片,背面写着“宝贝,生日快乐”
;有人寄来亲手缝制的小被子,说“哪怕你没盖过一天”
;还有一位老奶奶,颤巍巍放下一枚银铃铛,说是当年为未出生的孙儿准备的百日礼,“如今我老了,但他还小,应该能听见。”
沈知微依旧每日整理故事,用钢笔麦克风朗读。
但渐渐地,她发现音频播放时,背景中开始出现细微杂音??起初以为是设备故障,反复检查后才发现,那是**孩子们的回应**。
极轻微的哼唱,断续的笑声,甚至偶尔一句模糊的“妈妈”
。
她录下这些声音,交给声学专家分析。
结果令人震惊:这些杂音并非随机噪音,而是符合特定语法结构的**原始语言雏形**,结合了多种母语的发音规律,却又自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