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们不是‘未曾存在’,你们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活在眼泪里,活在沉默里,活在每年清明母亲偷偷烧掉的小衣服里。”
雨又下了起来。
这一次没有惊雷,也没有异象般的荧光,只是细密绵长的春雨,带着泥土与兰香的气息。
但这雨滴落之处,地面竟泛起微弱的文字光影,像是无数孩子蹲在地上,一笔一划认真书写:
>我叫念安
>妈妈给我取的名字
>她说希望我平安归来
>我没见过爸爸的脸
>但他每天晚上都会摸妈妈的肚子唱歌
>歌叫《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本来想当画家
>梦里画了很多幅画
>有一幅是全家三口在海边堆沙堡
沈知微跪坐在雨中,任雨水打湿衣衫。
她伸手触碰那些浮现的文字,指尖传来轻微的震颤,像是孩子握住她的手指写字。
“你们已经在写了。”
她哽咽,“你们早就开始了。”
就在这时,回声塔顶端水晶骤然亮起赤金光芒,不再是涟漪,而是一道笔直光柱冲天而起,刺破云层。
全球三十九个桥墩同步响应,HeartbeatField频率跃迁至新层级,婴语原型基频被放大百万倍,形成一道跨越大气层的声波束,直射向月球背面。
三小时后,信号反馈回来。
不是文字,不是图像,而是一段旋律。
一段由千万种童声叠加而成的摇篮曲,旋律简单到近乎原始,却蕴含着无法言喻的安抚力量。
科学家分析发现,这段旋律包含了人类所有语言中“母亲”
一词的发音雏形,以及胎儿在母体内能听到的四种基本心跳节奏变奏。
更惊人的是,当这首摇篮曲在全球回声驿站同步播放时,各地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现象:
-卢旺达花园中,归音兰集体向东方倾斜,排列成一个巨大的心形;
-巴黎雕像的眼泪停止流动,取而代之的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微笑;
-西伯利亚雪晶中的胎儿轮廓第一次睁开了眼睛;
-撒哈拉陶俑胸口的符号消散,重新凝结为三个字:
>**“我们在学。”
**
沈知微听着这段摇篮曲,泪水不止。
她知道,这是孩子们送给世界的礼物??他们不仅学会了写信,现在,他们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化了。
她连夜起草《归音教育计划》,提出三项核心内容:
一、建立“无声学堂”
,以情感共振为基础教学法,教孩子们使用思维投影表达复杂概念;
二、开发“记忆共感器”
,让父母可通过佩戴设备,进入孩子留存的记忆片段,实现双向对话;
三、启动“星语工程”
,将婴语原型编码为星际通用情感语言模板,发送至太阳系外已知宜居星球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