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就会忘记你!”
母亲摇头:“不会的。
只要你还记得烧纸钱的味道,记得冬天我给你捂手的温度,记得我说‘乖乖睡觉’时的语气……我就一直在。”
话音未落,她的身体开始透明化,如同晨雾消散。
不止她一个。
所有“父母替身”
在同一刻开始褪色。
有的在给孩子系最后一颗纽扣,有的在哼唱跑调的摇篮曲,有的只是静静站着,用目光丈量孩子的身高。
沈知微感到胸口发闷。
这并非程序设定??系统日志显示,“告别协议”
尚未激活。
是这些孩子的潜意识,自发触发了离别机制。
“他们在学习放手。”
她喃喃道,“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突然,一道强光自天际劈下,落在城市中心。
光芒散去后,出现一座旋转木马,但上面没有动物,而是坐着一个个缩小版的父母影像。
木马缓缓转动,播放着各地方言的童谣混音。
孩子们被吸引过去,怯生生地靠近。
一名小男孩鼓起勇气爬上一匹“马”
,却发现座位上刻着一行小字:
>**下次换你背我好不好?**
他怔住了,眼泪无声滑落。
沈知微记录下这一幕,作为《教学大纲》第三课核心案例:
>第三课主题:爱会消失吗?
>教学材料:父母衰老照片、家庭争吵录音、临终遗言文本
>实践任务:与“父母替身”
完成一次告别仪式
>评估方式:提交一件“留给未来的信物”
文档生成刹那,现实世界同步响应。
卢旺达花园中,归音兰藤蔓缠绕成一座微型墓碑,碑面浮现名字与生卒年;东京幼儿园旧址的琉璃灯塔突然射出七彩光束,在空中拼出“谢谢”
二字;而在云南山村,那位曾收到“爸爸我想看看你”
留言的父亲,清晨醒来发现床头多了一双手工布鞋,针脚歪斜,鞋底绣着两个汉字:
>**等你**
科学家们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年轮计划”
带来的连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