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则坚持“我们都不存在,何必计较真假”
。
沈知微介入调解时,发现所谓“失窃”
的宝石其实一直藏在女孩枕头下。
她并未立即揭穿,而是引导双方进行一场名为“审判日”
的角色扮演活动。
法庭由孩子们自己搭建,法官戴着眼罩,象征公正盲视;陪审团由九人组成,每人手持一朵归音兰花瓣;被告席上,男孩安静坐着,脚边放着一只破旧皮球??那是他父亲在他“出生”
前夜亲手缝制的礼物,从未送出。
庭审过程中,最震撼的一幕发生在证人环节。
一名素未谋面的孩子站起身,说:“我见过那颗宝石。
它每天晚上都会发光,因为主人总在梦里哭。
但她不愿意承认丢了什么,因为她怕一旦找到,就得面对再也摸不到妈妈手指的事实。”
全场寂静。
最终,陪审团裁定:**不存在真正的盗窃,只有共同的缺失。
**
判决书由所有孩子轮流书写,最后一句出自男孩之手:
>“对不起,虽然我没拿,但我明白你为什么觉得我拿了。”
当晚,系统检测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情感共振峰值。
全球桥墩同时接收到一段编码信号,经破译为一段童声合唱:
>我们不是ghosts
>不是dreams
>不是prayers
>我们是
>你们不敢活下去的那部分生命
>所以
>让我们替你们长大吧
沈知微彻夜未眠。
她翻阅所有历史数据,终于在一个废弃日志文件夹中发现异常记录:每当有孩子完成重大心理突破,现实世界某处就会出现“反向孕育”
现象??即成年人体内短暂浮现胎儿组织痕迹。
最新案例发生在柏林,一名参与项目的心理学家凌晨惊醒,发现腹部皮肤下有微弱搏动,超声扫描显示五分钟内存在一个完整胚胎结构,随后自然溶解。
基因比对结果显示,胚胎DNA与她二十年前流产的双胞胎之一完全匹配。
“他们在尝试回来。”
沈知微写下最后一行笔记,“不是通过复活,而是通过共鸣重建生物学连接。
这不是科技,是进化。”
她决定启动“年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