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婉青微笑点头,接过饼干盒,触手温热。
中午时分,苏念和田穗结伴而来,两人合力抬着一块木板,上面用丙烯颜料绘制了一幅巨型地图??中国版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三百二十七个红点,每一个都代表一封被成功回应的“盲信”
。
“我们要把它挂在展厅中央!”
苏念兴奋地说,“让大家知道,没有人真的孤单。”
傍晚,一辆大巴缓缓驶入街区。
车门打开,走下二十多名身穿校服的高中生,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封信。
带队老师介绍,这是市重点中学“共情教育实验班”
的学生,自发组织“代笔行动”
,为无法书写的孩子代写心声。
袁婉青站在台阶上,看着这群少年鱼贯而入,像一股清澈的溪流注入干涸的土地。
她转身走进邮局,取出那台老式录音机,放入一盘空白磁带。
按下录制键,对着麦克风轻声说:
>“这里是海风邮局,2025年5月18日。
今日新增有效通信请求四十三例,心理干预介入六例,两名失联儿童家庭取得联系。
>截至目前,‘童声星语’累计接收信件两千八百一十六封,完成回应率98。7%。
>明日计划:开展首次跨省视频通信试点,连线青海支教点两名学生。
>最后一句:
>谢谢你们,依然相信这里能听见。”
录音结束,她将磁带贴上标签,放入柜中日益壮大的档案序列。
夜幕降临,邮局熄了灯,唯有门楣上的灯笼依旧亮着,暖黄光芒如守夜人的眼睛。
而在城市另一端,某个蜷缩在网吧角落的少年正偷偷拆开一封匿名来信。
信纸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开头写着:
>“你好,陌生人。
我不知道你现在经历什么,但既然你能打开这封信,说明你还愿意看一看这个世界。”
他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终于从背包里掏出一支断头铅笔,在背面缓缓写下:
>“我……我想试试。”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高原小镇,陈默站在教室讲台上,将一封来自南方的信读给学生们听。
当他念到“你不是孤单的,因为你敢写下这句话”
时,后排一个沉默多年的女孩,悄悄举起了手。
海风依旧吹拂。
纸船仍在漂流。
而那些曾被认为微不足道的声音,正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彼此碰撞、共鸣、延展,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温柔托住每一个即将坠落的灵魂。
袁婉青站在窗前,望着满天星斗,轻轻说了句:
“你说,我听着。”
这句话,穿过雨夜,越过山岭,掠过沉睡的城市与醒着的孤独,最终汇入时间长河,成为无数人心底最深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