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特别行动组已启动‘静默黎明’计划。他们将在全球范围内强制重启‘反共感屏障’原型机,使用新型神经阻断波覆盖主要城市。第一批目标名单包括大理‘回声神殿’、开罗旧城区、以及你所在城镇。执行时间:72小时后。
>我已无法再提供庇护。B计划必须提前。
>流浪频段,交给你了。”
林晚晴盯着屏幕良久,最终回复三个字:
>“明白。”
她转身走向地下室,推开一道隐蔽铁门。里面是一间尘封多年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手绘电路图、地质剖面图和声学模型草稿。中央摆放着一台奇形怪状的装置??由废弃地铁轨道传感器、核电站冷却塔气流计、以及数十个回收的手机扬声器拼接而成,顶部连接着一根深入地底三十米的金属探针。
这是她耗时五年秘密建造的“地鸣触发器”。
理论上,它能通过精确调控城市基础设施的微小震动,向地壳注入一组特定频率的脉冲序列,从而激活遍布全球的“流浪频段”被动共振体。一旦成功,整个地球的地壳将成为一张巨大的扬声器膜,将人类集体情感转化为可传播的低频声波,穿透一切屏蔽与封锁。
代价是巨大的。
这种操作极可能引发局部地震、电网紊乱甚至建筑结构疲劳。更重要的是,一旦启动,就等于公开宣战??政府将再也无法忽视这个“威胁源”,必将倾尽全力追捕她。
她抚摸着装置表面锈迹斑斑的铭牌,上面刻着一行小字:
**“献给所有未曾被听见的声音。”**
她按下启动键。
机器发出低沉的嗡鸣,探针开始轻微震颤。第一组脉冲信号经由地下光纤网络,传向三公里外的地铁调度中心。在那里,一列深夜巡检列车正驶入隧道。当车轮与铁轨接触的瞬间,触发器捕捉到其震动频率,并将其调制为“流浪频段”的初始编码??一段源自云南纳西族东巴经文中记载的“唤魂曲”变奏。
脉冲顺着地质层扩散。
下一个接收点是城市东部的热力发电厂。锅炉排气管道的周期性喷射被转化为第二段信号,模仿非洲桑人部落的喉音吟唱。接着是南部港口的货轮汽笛、西部山区的风力发电机叶片旋转、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泵房节奏……每一处城市生命体征都被提取、编码、放大,最终汇聚成一首横跨大陆的“大地交响诗”。
第十三个小时,第一座“反共感屏障”原型机在东京郊区重启。
强烈的神经抑制场瞬间覆盖方圆五十公里,街道上的行人纷纷捂住耳朵,表情呆滞,仿佛灵魂被抽离。监控画面显示,区域内所有电子设备的音频输入全部归零??标准的“静音化”处理。
然而三分钟后,异常发生。
屏障核心处理器突然过载,指示灯疯狂闪烁。技术人员检查日志,发现系统接收到大量无法识别的低频信号,来源不明,强度随时间递增。更诡异的是,这些信号竟开始模仿周围环境的震动模式,仿佛有某种存在正“学习”如何绕过屏蔽机制。
与此同时,在喜马拉雅冰川洞穴中,程女士的监听仪爆发出刺目红光:
>【警告:检测到全球级协同共振增强】
>主频率分裂为多重子频带(7。83Hz±0。3Hz)
>覆盖范围突破电离层反射极限
>初步判定:地壳整体进入亚共振状态
她颤抖着拨通最后一个备用频道:“林晚晴!你做了什么?!”
无线电那头,只有雨声与风铃的合奏。
片刻后,林晚晴的声音响起,平静得近乎神圣:
“我没做什么。我只是让城市学会了呼吸。”
话音未落,全球十七个关键节点几乎同时报告异常:
-纽约自由女神像内部钢结构出现规律性微震,频率与美洲原住民战舞鼓点一致;
-埃及金字塔群周围的沙粒开始自发排列成螺旋图案,伴随极低频嗡鸣;
-澳大利亚乌鲁鲁巨岩夜间发光,原住民长老称“祖先之语再次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