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余韵:《江湖记》未了情与味魂传承
阿砚的身影随着最后一缕墨香消散在书坊的空气中时,苏先生还保持着抬手欲扶的姿势,指缝间似乎仍残留着少年青衫的微凉触感——那是去年梅雨季,阿砚冒雨送来《江湖记》手稿时沾的潮气。苏先生至今清晰地记得,那天的雨下得格外大,豆大的雨点砸在书坊的青石板上,溅起一片片水花,远处的屋檐下挂着长长的雨帘,将整个杭州城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汽中。阿砚推门进来时,身上的青布长衫已经湿透,头发贴在额头上,水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可他怀里紧紧抱着的手稿,却用一层油纸仔细裹着,连边角都没有沾到一点雨水。
“苏伯,我把《江湖记》最新的章节带来了!”阿砚的声音带着少年特有的清脆,还夹杂着一丝因淋雨而引发的咳嗽,可他脸上却满是兴奋的笑容,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狼狈模样。苏先生当时又心疼又好笑,连忙拿过一旁的干毛巾递给阿砚,嗔怪道:“你这孩子,下雨不知道等雨停了再过来?看把自己淋的,衣服都能拧出水,倒把稿子护得严严实实。”阿砚一边擦着头发,一边嘿嘿笑着说:“苏伯,我这不是着急让您看看嘛,这一章我写了主角在江湖中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我觉得特别精彩!”说着,他小心翼翼地解开油纸,将手稿递到苏先生手中,眼神里满是期待。
如今,案上那碟被掰碎的墨香糕静静躺着,油纸包裹的《江湖记》结局在晨光下泛着柔润光泽。苏先生伸出手指,轻轻抚过纸面,能清晰地摸到阿砚写字时用力按压留下的浅浅凹痕,那痕迹就像少年当时认真的模样,深深烙印在纸上,也烙印在苏先生的心里。他仿佛还能看到阿砚坐在书桌前,握着笔,眉头微微皱起,时而低头思索,时而抬头望向窗外,笔尖在纸上快速移动,留下一行行灵动而坚定的字迹。
苏先生缓缓收回手,指腹无意识地在空气中摩挲着,像是在努力捕捉那早已消散的触感。他低头看向那碟墨香糕,眼眶又不由自主地热了起来。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回到了阿砚第一次教他做墨香糕的那个午后。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暖,透过书坊的窗户,洒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上,落下斑驳的光影。阿砚从家里带来了糯米、松烟墨和糖水,兴致勃勃地拉着苏先生来到后院的小厨房。
“苏伯,我跟您说,这墨香糕可好吃了,既有糯米的甜香,又有墨的清香,吃了还能静心呢!”阿砚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糯米倒进盆里,准备清洗。苏先生站在一旁,看着少年忙碌的身影,脸上满是笑意。他活了大半辈子,见过无数的人,却从未见过像阿砚这样对生活、对文字都充满热情的少年。阿砚磨松烟墨的时候,不小心把墨汁蹭到了手上,黑乎乎的一片,可他却毫不在意,还举起手笑着对苏先生说:“苏伯你看,我这是把‘墨魂’都揉进糕里啦!”当时苏先生只觉得这孩子调皮可爱,笑着摇了摇头,可如今再想起这句话,心口却阵阵发紧,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涌上心头。
陈墨站在原地,手中的银汤勺不知何时已经收起,勺身上还残留着一丝淡淡的凉意。方才银汤勺中映出的画面,此刻仍在他的眼前不断晃动:阿砚穿着青衫,坐在书桌前,垂着眼,手中握着笔,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没有落下。他偶尔会抬手捂住嘴,发出几声压抑的咳嗽,肩膀因为咳嗽而微微颤抖,可他的眼神却依旧坚定,紧紧盯着纸面,不肯有丝毫停歇。那声咳嗽仿佛还萦绕在陈墨的耳畔,带着少年独有的坚韧,让他的鼻尖阵阵发酸。
陈墨望着苏先生略显佝偻的背影,那背影在晨光中被拉得很长,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落寞。他忽然想起刚才苏先生说起书祟时的模样,老人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后怕,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里挤出来的:“那书祟来的那天,天阴得厉害,整个书坊都透着一股寒气。我当时正在前院整理书籍,忽然听见书房里传来奇怪的声响,像是有东西在撕扯纸张。我心里一紧,连忙跑过去推门,就看见一团黑色的雾气缠在阿砚身上,那雾气里还透着一股阴冷的怨气。阿砚把《江湖记》的手稿紧紧护在怀里,脸色苍白,不停地咳嗽,嘴角都渗出了血丝,可他还是用尽全身力气喊着‘别碰我的书’……”
虽然陈墨没有亲眼见过当时的场景,可苏先生的描述却让那画面清晰地呈现在他的脑海中。他能想象到阿砚当时的无助与坚定,能感受到少年为了守护自己热爱的作品,不惜与邪恶对抗的勇气。那一刻,陈墨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着,疼得厉害。他忽然明白,《江湖记》对阿砚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他的心血,是他的梦想,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苏先生,”陈墨轻唤一声,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阿砚他……是想让您亲手完成《江湖记》最后一章的出版,想让您知道,他从未真正离开过这个书坊,从未离开过您,对吗?”
苏先生缓缓转过身,眼眶通红,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未干的泪痕,可他的脸上却露出了一抹释然的笑容。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指,拿起案上的油纸,小心翼翼地展开,生怕不小心弄坏了这承载着阿砚心意的纸张。阿砚那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笔锋间既有少年人的灵动跳脱——有些笔画还带着一丝随意的弯曲,像是少年写字时不经意的调皮,又透着一股超乎年龄的坚定——尤其是在写“主角为护友牺牲,却化作清风守护江湖”这句话时,字迹格外用力,仿佛要将自己的心意刻进纸里,让每一个读到这句话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情谊与坚定的信念。
“是啊,这孩子,总是这么贴心。”苏先生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哽咽,他伸出指尖,轻轻拂过纸上的字迹,动作温柔得像是在抚摸着阿砚的脸颊,“他知道我一直惦记着《江湖记》的结局,更怕我因为他的离开而消沉,所以才想出了这么个法子,把结局藏在墨香糕里。从前我跟他说,等《江湖记》全部完成出版了,要在书坊里摆上几桌酒,邀上老朋友们来热闹热闹,一起庆祝。当时阿砚还笑着说‘苏伯,到时候我要做一大碟墨香糕,咱们就叫它“书魂糕”,让大家都尝尝咱们书里的味道’……”
苏先生顿了顿,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情绪,继续说道:“这墨香糕,是阿砚亲手教我做的。他说墨香能静心,能让人沉下心来感受文字的魅力,也能留住书里的魂。如今看来,他是把自己的魂,也融进这糕里了。每次我做墨香糕的时候,都觉得阿砚还在我身边,还在跟我说说笑笑,教我怎么磨墨,怎么调糖水……”
陈墨慢慢走到桌前,目光落在那碟墨香糕上。松烟墨的清香混合着糯米的甜香,在空气中缓缓弥漫开来。那香气不似寻常糕点那般甜腻,反而带着一股独特的书卷气,清雅而绵长,像是雨后书院里,墨汁渗入宣纸时散发出的味道,又像是阿砚手稿上那淡淡的纸墨香,让人闻着就觉得安心。
陈墨下意识地俯身,将鼻尖凑近糕点,那香气仿佛带着温度,轻轻包裹住他的感官。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场景:外婆在厨房的灶台前忙碌着,制作着他最爱的桂花糕。那时的厨房也总是弥漫着一股温暖的香气,外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一边搅拌着面糊,一边跟他说着家常话。那份温暖的记忆,和此刻书坊里的墨香交织在一起,让陈墨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他不自觉地摸了摸怀里的《味魂录》,那是一本用蓝布做封面的手札,封面是外婆亲手缝制的,边角因为常年的翻阅已经有些磨损,露出了里面的棉线。陈墨从小就喜欢美食,更热衷于记录美食背后的故事。在这本《味魂录》里,他写下了江南的青团——那是每年清明时节,母亲都会做的糕点,藏着家人之间的思念;写下了北方的糖画——那是小时候在集市上最喜欢的零食,承载着童年的欢乐;还有各地的特色小吃,每一道食物的背后,都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都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此刻,陈墨的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念头:他要把墨香糕的故事写进《味魂录》里。这不仅仅是一道糕点的做法,更是阿砚留在世间的念想,是苏先生和阿砚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杭州的“文兴书坊”里,有一种特别的墨香糕,它藏着一个少年作者对文学的赤诚,藏着一段跨越年龄的温暖情谊,更藏着一份为了守护热爱而不惜一切的勇气。
“苏先生,”陈墨深吸一口气,眼神中带着恳切,甚至还有一丝敬畏,“不知您可否将墨香糕的食谱告诉我?我想把它写进我的《味魂录》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这道糕点背后的故事,让阿砚的心意,让您和他之间的情谊,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苏先生闻言一怔,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似乎没有想到陈墨会提出这样的请求。但很快,他的脸上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释然,也带着对阿砚深深的思念。他点了点头,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好,好啊!阿砚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喜欢他写的故事,喜欢他所热爱的江湖。如今,这墨香糕也能替他‘讲故事’了,他要是知道了,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墨几乎每天都会来到“文兴书坊”,跟着苏先生学习制作墨香糕。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天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陈墨就会准时出现在书坊门口,和苏先生一起去后院的小磨房挑选糯米。
磨房里摆放着几个大缸,里面装满了今年新收的糯米。苏先生会拿起一把糯米,摊在手心,仔细地翻看每一粒米,选出颗粒饱满、色泽洁白的。他的动作缓慢而认真,眼神专注,仿佛在挑选什么稀世珍宝。“阿砚说,做墨香糕,糯米一定要选当年的新米,这样蒸出来的糕才够软糯,口感才好。”苏先生一边挑选着糯米,一边对陈墨说道,“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得是真挚新鲜的,才能长久。”
陈墨学着苏先生的样子,拿起一把糯米,放在手心。米粒圆润光滑,带着淡淡的米香,摸起来还有一丝微凉的触感。他仔细地挑选着,将那些颗粒不饱满、颜色发黄的米粒挑出来,放在一旁。在这个过程中,他仿佛能感受到阿砚当时教苏先生做糕的场景,少年也一定是这样认真地挑选着食材,希望能做出最好吃的墨香糕。
挑选好糯米后,接下来就是研磨松烟墨。书坊的书房里摆放着一方古老的砚台,砚台的表面光滑细腻,是苏先生珍藏多年的宝贝。苏先生将松烟墨放在砚台上,倒入适量的清水,然后拿起墨锭,手把手地教陈墨如何研磨。“研磨的时候,要顺时针转动墨锭,力道一定要均匀,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轻,更不能着急。”苏先生耐心地指导着,“阿砚当初刚开始学磨墨的时候,总是掌握不好力道,磨一会儿就喊手酸,可他还是不肯放弃,非要自己磨。他说‘墨是书的魂,只有亲手研磨的墨,才能写出有灵魂的文字,做出来的墨香糕也才能有‘墨魂’。’”
陈墨握着墨锭,按照苏先生教的方法,在砚台上缓缓转动。墨锭在砚台的凹槽中摩擦,发出轻微的“沙沙”声,黑色的墨汁慢慢从墨锭中渗出,在水中晕开,形成一圈圈黑色的涟漪。松烟墨特有的清香随着研磨的动作,一点点散发出来,弥漫在书房里。陈墨感受着砚台传来的微凉触感,感受着墨锭的温润,仿佛能触摸到阿砚当年磨墨时的执着与认真,能感受到少年对文字、对墨香糕的热爱。
研磨好松烟墨后,就到了调配糖水的环节。苏先生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陶罐,里面装着他亲手熬制的冰糖水。“调配糖水是做墨香糕的关键步骤之一,甜度一定要刚刚好。”苏先生一边说着,一边用一把小小的银勺,舀起一勺糖水,慢慢倒入装有糯米粉的盆中,“如果糖放多了,就会盖过墨香,失去墨香糕的特色;如果糖放少了,又会让糕点显得清淡,少了一份暖意。”
苏先生一边搅拌着糯米粉和糖水,一边回忆着:“阿砚第一次调配糖水的时候,不小心放多了糖。我尝了一口,甜得发腻,可他还嘴硬说‘甜一点好,日子就要甜甜蜜蜜的’。后来他自己尝了尝,也忍不住笑了,赶紧又加了一些糯米粉进去中和甜度。”说着,苏先生的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倔强又可爱的少年。
陈墨认真地听着苏先生的话,仔细观察着老人搅拌的动作。他学着苏先生的样子,拿起勺子,一点点地往糯米粉中加入糖水,然后用手轻轻揉搓。糯米粉在糖水的作用下,慢慢凝结成小团,陈墨需要将这些小团揉碎,让糖水和糯米粉充分融合,直到形成细腻均匀的粉末。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稍微用力过猛,就会让糯米粉结块,影响后续的制作。
在陈墨学习制作墨香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他在蒸制糕点的时候,因为没有掌握好火候,导致蒸出来的墨香糕要么夹生,要么就已经糊了。看着自己做失败的糕点,陈墨的心里有些失落,甚至有些沮丧。他觉得自己辜负了苏先生的期望,也辜负了阿砚留下的这份传承。
苏先生看出了陈墨的情绪,他没有责备陈墨,而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温和地说:“没关系,谁刚开始学的时候没失败过呢?我当初跟着阿砚学做墨香糕,也失败了好多次。阿砚当时还安慰我说‘苏伯,失败不可怕,只要咱们多尝试几次,肯定能做好的’。”
苏先生的话像一股暖流,温暖了陈墨的心房。他重新振作起来,跟着苏先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苏先生告诉陈墨,蒸制墨香糕的时候,火候的掌控非常重要。一开始要用大火将水烧开,然后再转小火慢慢蒸,这样才能让糕点受热均匀,既不会夹生,也不会糊底。而且蒸制的时间也要把握好,太短了不行,太长了糕点就会变得软烂,失去口感。
在苏先生的耐心指导下,陈墨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改进。每当他的指尖触碰到细腻的糯米粉,或是闻到松烟墨在水中化开的清香,阿砚的身影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仿佛能看到阿砚站在灶台前,踮着脚,够着灶台上方的蒸笼,认真地对苏先生说“苏伯,墨要磨得细一些,这样糕里的墨香才会均匀”;能看到苏先生笑着点头,不时帮阿砚擦去额角的汗珠,还会把温热的糖水递到少年手里,轻声说“慢点喝,别烫着”。那份温馨的画面,让陈墨的心中涌起阵阵暖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学好做墨香糕的决心。
终于,在一个晨光熹微的清晨,陈墨成功做出了一碟像样的墨香糕。那天,天刚亮,陈墨就来到了书坊的小厨房。他按照苏先生教的方法,一步步地挑选糯米、研磨松烟墨、调配糖水、揉制面团、放入蒸笼。当蒸笼的盖子被掀开的那一刻,一股浓郁的墨香和糯米香扑面而来,白色的糕点上还带着淡淡的墨色纹路,像是宣纸上晕开的墨痕,看起来精致又诱人。
陈墨小心翼翼地将热气腾腾的墨香糕端到苏先生面前,心中既紧张又期待。苏先生看着碟中的墨香糕,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他拿起一块,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在口中散开,软糯的口感,清甜的味道,还有那淡淡的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