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戛纳曾经最年轻的获奖导演,又是柏林最佳银熊导演,吸引了很多同行、影评人、新闻媒体。
能坐一百多人的放映厅,坐得满满当当。
田小乐没过多废话,感谢了几句,就直接放映电影。
开始不到十分钟,国内不少导演眉头一皱。
觉得田小乐也走张一谋、贾漳柯之流的路,把故事聚焦在小人物的辛酸上了?
但从关小彤告白开始,影片引来第一个反转。
突如其来的指控,小镇居民从怀疑到确认过程,展现出十足的道德优越感,
尽管没有真凭实据,依旧认定男主是罪魁祸首,瞬间成了全镇公敌。
“原来【狩猎】片名是这样来的。”
当群体需要替罪羊时,真相将不再重要,暴力以‘正义’之名合法化。
本以为有的反转,一直到影片结束,所有人这才意识到,沉默的他们何尝不是帮凶。
开放式的结局,让看完影片的观众,沉浸在了其中。
放映厅内,响起热烈的掌声。
国内这群落选的失败者,这才清楚认知到,彼此间的差距有多大。
“这部电影是个强劲的对手,我们得做好准备了。”
“这个导演那么年轻,就有那么深的思考,确实了不起。”
鉴于田小乐是评审团、银熊导演的名头,有其他电影的入围导演,过来观察竞争对手,互相之间正在窃窃私语。
田小乐感谢了来捧场的导演,旁边有准备酒会,累可以过去歇息,吃点东西。
“小乐,影片拍的不错,但我这部影片也不差,怎么就入围不了呢?”
姜闻拍着田小乐肩膀,有些不甘心地说着,上一幕还挺落寞,下一秒又不正经起来。
“这个男主角我也能演,下次直接找我就行。”
“你不是没空嘛,只能说不巧了。”田小乐无奈地笑了笑。
不管关系怎么样,田小乐一一感谢了来捧场的导演,首映礼就算是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放映了。
上午一场,下午两场,一天三场,放映五天。
下午的时候,当地媒体就有了电影相关报道,无一列外,全是一边倒的好评。
来自‘卫报’的报道:
标题:“一部让人窒息的心理惊悚片。”
“———「狩猎」不只是一部悬疑片,而是一把剖开人性伪善的手术刀——当你被指控时,全世界的人都是猎人。”
来自‘帝国’杂志:
标题:“一场关于人性与集体暴力的残酷预言。”
———影片展现了“猎巫”心理,当社会需要一个替罪羊时,真相将变得不再重要。”
影评人的吹捧更是夸张:
“【狩猎】这部影片,让人想起历史上的私刑和现代网络暴力———我们是否比中世纪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