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选手谢幕退场,掌声渐渐散去,大厅再次安静下来。
主持人报出下一个名字时,厅内立刻泛起一阵不小的波动。
宋轩。
果然,大多数人都记得他。这个名字在初赛、复赛时就不止一次被提起。
他的演奏带着一种强烈的个人气质,甚至有人用“魔性”来形容。
不是技巧的极致,而是气氛和情绪的渗透,总能在听众心口留下印痕。
当他走上舞台时,听众席隐隐响起低声的议论,很快又压了下去。
灯光下,他步伐不急不缓,脸上的神情比别人多了一份自若,甚至带着几分挑衅似的松弛。
他在钢琴前坐下,姿态极随意,却又稳稳占据了舞台中央。
手抚过椅背,身体前倾,像是在和这个空间做一场无声的对峙。
江临舟透过候场室的门缝看着,眉心微微动了动。
即使没有演奏,光是这副姿态,已经足够让人记住。
与之前那个端正稳健的少女相比,他的存在感要强烈得多。
评委席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似乎在默默预期什么。
全场再度安静下来。气氛收紧,所有人都在等待。
等待他双手落键的那一刻。
指挥举手。乐团率先奏起。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Op。26。
乐团首先响起的是单簧管独奏。
旋律灵巧,带着几分狡黠的味道,在空旷的厅堂里独自滑行。音色纤细,却像一条冷光闪烁的细线,把舞台气氛牵了起来。
弦乐很快加入,低声的和声像是从暗处缓缓浮现。
木管交替应和,音色轻巧,却不乏阴影。旋律层层叠起,带着普罗科菲耶夫式的冷峻与讽刺。
听众席逐渐安静。有人屏息凝神,眼神紧紧追随着舞台。
评委席间,也有人微微前倾,神情专注。
宋轩的手指终于落下。
第一串声音自琴键飞出,锋利而明亮,像是直接劈开空气。
那不是经过细致打磨的质地,而更像是一道倏然闪现的光,带着生涩,却让人无法忽视。
紧接着,他?出一连串快速的琶音。
音符之间没有刻意的匀整,节奏仿佛带着呼吸般的忽紧忽松。
乐团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行,而他似乎有意在边缘游走,让两者之间始终存在一层张力。
这种处理带来一种诡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