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节目册,他的曲子是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作品十一。”
这一句话,立刻让旁边几人抬起了头。
“咦?不是巧了吗?接下来最后那位,不也是肖邦一协吗?”
“对,好像是。”
低声议论迅速在观众席间蔓延开来。有人笑着摇头,眼神里带着点玩味:
“有意思啊。。。。。。最后两个选手居然都选了同一首曲子。”
“那可就精彩了。曲子一样,谁高谁低,一比便知。”
评委席上,也有几位教授交换了眼神,唇角浮现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
相比各显其能的不同曲目,真正的比拼,往往就在“同台同曲”时才最能看出差距。
舞台上,赵一鸣已经稳稳坐下,双手轻轻放在膝上,神情专注。
灯光打在他身上,整个人像被推向了新的审视目光之中。
另一场较量,就要开始了。
指挥棒举起。
乐团先声展开,弦乐缓缓涌出,主题低沉而凝重,仿佛从地平线深处推来的长风。
铜管和木管逐层加入,音响越来越饱满,带着年轻肖邦特有的戏剧色彩。
整段引子并不短,像是为钢琴登场一点点铺陈舞台。
观众席安静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
终于,乐团声音渐次收束,留出空间。赵一鸣的双手轻轻落下。
第一串钢琴音浮现。
声音极轻,像晨雾中透出的第一缕微光。
音色并不锐利,而是柔和到近乎朦胧,仿佛不愿直接触碰听众的耳膜,而是隔着一层薄纱轻轻拂过。
旋律在空气中舒展开来,带着难以言喻的诗意。
那不是传统意义上“稳健有力”的演奏,而是将音色刻意压低、模糊边缘,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氛围。
听众席上,有人微微一愣,随即眼神渐渐柔和,仿佛被卷入某种静谧的世界。
有人轻轻呼吸,嘴角带着难掩的惊讶:
“很特别啊。。。。。。”
评委席上,也有人神色动容。几位教授交换了眼神,有人点头,心底暗暗赞叹:
这是一种极具现代感的演绎手法,注重氛围和色彩,而非单纯的线条与力量。
旋律缓缓向前延伸。
赵一鸣的演奏没有丝毫急切,指尖轻轻触碰键面,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带着呼吸般自然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