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葬明1644 > 第176章 新春(第2页)

第176章 新春(第2页)

假使天下有变,神器无主,则大帅所想之事,未必没有成真那一日。

总得来说,白衣女道在信中的思路,还是让韩复打着明廷的旗号,苟在湖广慢慢的发育,大致与朱洪武“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这九字真言的核心思想差不多。

在信中,大师姐还着重地介绍了一下武当山的优势,除了韩复本来就知道的,在湖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以及能够让人将他与朱棣联系在一起,武当山还有着极为现实的好处。

山上每年香火银子数万,这是一笔极为稳定的,甚至不受治世乱世影响的收入。

且近三百年来,日积月累之下,山上各处宫观留存的香税有多少,连清蘅子自己都说不清楚。

更为重要的是,武当山还是鄂西一带最大的地主。

武当山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是均州的辖区,但自成祖朝开始,山官,也就是武当山上的提点、掌教、提督太监等官,就不受地方管束,而是直接向朝廷负责。

三百年来,历代皇帝不停地赐予,以及信徒们的奉献,使得武当山的庙产极为惊人。

虽然这乱世之中,如果韩复想要的话,武当山的这些道士,也很难保护的住自己的田产,但若是能通过合法的手段,让这些道士自愿奉献出来,无疑更好。

毕竟咱们韩大人还是讲究吃相的。

“所以说贵观,或者说贵教,是想要让本官保护武当山宫观在湖广的利益不受侵害?”

既然清蘅子主动提到了这个话题,韩复自然要把话给说开。

联姻其实就和相亲是一样的。

我有什么条件,你有什么要求,就应该直接了当的说出来。

他好我也好。

“大帅英明。太岳太和山上虽然都是修玄之士,但人吃五谷,难免有七情六欲,未至得道飞升之日,当此天下汹汹,四海鼎沸之时,又岂能真的置身事外,遗世而独立?”

说到此处,清蘅子眼睑低垂,低声又道:“万象归一,诸念皆空,太上忘情之境,终究非我等凡人俗士可达的。”

太岳太和山上的武当派,虽然是元朝时候在全真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深受江西正一道的影响。

到了明朝以后,在皇室的扶持下,世俗化的程度更是加深。

这一点,从各宫观的提点可以结婚生子就能看出。

而且山上还有衙门,还有工坊,还有兵马,还有招抚流民的机构,更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军政教复合体。

韩复侧过身来,盯着那女道士端正明丽的脸蛋看了一会儿,笑道:“贵方所提价码着实不低,据本官所知,贵教虽每年香火钱数万,但上缴朝廷之香税,亦不过几千两而已。而山上山下田土所得的粮食、田租,亦不需要向朝

廷缴纳。本官若是给贵教充当保护,所得若只是几千两聊胜于无的香税,恐怕也并无多大意思。”

现在谈论的事情,好像是在给自己卖个好价钱似的,纵是清蘅子心性豁达,也禁不住脸色微红:“大帅如今兵强马壮,为全襄之保障,荆湖之砥柱,武当山物产人物,大帅若想,自可随意取之,本无需教派允或不允。但以力

取之,于大帅而言,实在是殊为不智。”

“哦?”韩复挑了挑眉头,反问道:“不智在哪里?”

白衣女道士抬眼向韩复望了一望,讶然道:“大帅不想效太宗文皇帝故事?”

武当山上因为有大量朱棣的碑文、书、圣旨,因而山上的道士提起永乐大帝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称呼太宗文皇帝,没有改口叫成祖。

只是听到这话,韩复下意识的左右各看了两眼。

这大财主家宝贝闺女冷不丁的一句话,差点吓得自己都不敢接。

前有玄机子张全忠,一见面就要送自己白帽子戴;现有清蘅子大师姐,信里信外,话里话外,都是要自己朱老四故事。

好家伙,怪不得历代统治者对于道教都是又拉找又打压,实在是这帮表面清心寡欲的道士,实际上个个都是不安分的野心家啊。

虽然没有第三者在场,大师姐肯定也不会找官府告密啥的,但在体制内混了那么久的韩科长,在这种涉及重大政治立场的问题上,又怎么会轻易表达?

他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主打一个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是贵教的意思,还是令尊的意思,抑或者是你清蘅子的意思?”

“既是家父的意思,亦是。。。。。。亦是我自己的意思。”白衣女道士清冽的嗓音,出现了丝丝波动。

说完这句话后,她本来还想要进一步的解释些什么,但张了张嘴巴,终是没再多说,只是定定的望着对面之人。

“唔。。。。。。”

这大师姐如此坦率,确实很有几分道骨仙姿,于这个时代而言,别说是女子了,就是男子,能够做到这般豁达的,亦属少见。

不过,好感归好感,生意归生意。

韩科长这一百多斤卖出去,以大师姐现在开出的价码,可是远远不够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