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来的,也尽力笼络优待,他们留在当地,至少也能给清廷的统治,制造一点麻烦。
况且,将来李自成到了襄阳附近以后,怎么尽快的把他给送走,韩复心中其实是有几个方案的。
但这些方案,需要一定的外部力量的配合,这就有了伏牛山群寇的用武之地。
想到此间,韩复开口说道:“不必另外派人手去联络了,本官打算。。。。。。唔,就在这几日吧,亲自往南走一趟,与那刘大人和牛将军见上一面。如今鞑子纵横中原,大家不管是想做大顺的官,大明的官,还是有别的心思也
好,总归是汉家儿郎,岂能叫鞑子如此猖狂?”
“大人说的是。”高再弟连忙说道:“小人在渑池之时,远远见过鞑子兵,见这些士卒人人脑后都拖着个辫子,实在怪异的很。若是我中国之人都是这般模样,大人,你说咱们中国还叫中国吗?”
“说得好。
韩复大声赞叹了一句,然后又冲着在怀忠台下等候张全忠招了招手。
这老小子立刻健步如飞,小跑着就来到了跟前。
不等他发问,韩复指着高再弟道:“高再弟,你将方才的话,对张总教再说一遍。”
张全忠如今是襄樊营系统的总宣教官,级别比高再弟的顶头上司小韩局长还要高,高再弟虽然不明白自家大人的意思,但还是老老实实的,又将刚才的话给说了一遍。
说完以后,韩复指着张全忠道:“都记下了?”
“回大帅的话,小道都记下了。”
“好。”韩复当即吩咐道:“方才高站长所言所问,要登在下一期的《襄樊抄报》之上。将那个问题,放在第一版醒目位置,搞一个有奖征文。凡是对此问题,有任何见解者,都可以寄来书信,发表看法,并说明为什么答案
是否。文章一经选用,不仅可获得润笔之资,更可到我襄樊营来任职。”
韩大帅这番话信息量有点大,把张全忠听得一愣一愣的。
什么叫有何见解都可以说,但要解释为什么原因是否?
这不是大人常常说的,预设。。。。。。预设立场么?
而且。。。。。。插图,抄报上哪有插图啊?
最为关键的是。。。………
“大帅,小道没有见过鞑子,实不知那鞑子是何模样,况抄报上向来并无插图刊载的。”张全忠有些为难地说道。
见状,韩复也有些无奈。
目前的《襄樊抄报》更像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邸报,与韩复设想中的那种近现代报纸,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之前他一直忙着抓生产、搞建设,平定襄各方势力,以邸报形式出现的《襄樊抄报》,勉勉强强还可以满足需求。
但是。
伴随着潼关战役的结束,李自成败关中,在这种新形势下,用教科书上的话说就是,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襄樊营即将要面对的,也是如今神州大地上最为强大凶残的敌人。
那么,现在的《襄樊抄报》就不太够用了,很难满足韩复将这份小小的报纸,打造成全民抗清统一战线的要求。
培育不出民族主义这个大杀器。
但办报这方面的人才,在十七世纪中叶的大明,不能说稀少,只能说一个也没有。
韩大帅的事情比较多,要把精力都放在军事上面,又不能亲自去抓这种事情。
“插图简单,本官回去之后,给你们画几幅简笔画,尔等照着雕版刊印即可。以后报纸上,要刊登一系列的,向大家讲解鞑子与我汉人不同之处的文章和画像,条件成熟的话,可单独弄一个版块,就叫华夷之辩。”
韩复想了一下,又道:“除此之外,报纸要扩大发行,就不能只靠人工抄录了,要雕刻版面进行印刷。如此一来,虽然成本提高了,但报纸之上,可以刊登各家商号的买卖信息,广而告之,谓之广告。你回去之后,找姻行、
皂行和青云楼的人商议一下,初期的广告,就由这几个大户包圆。除此之外,另外单独留出一截的版面,就说报社求贤若渴,高薪聘请编修,雕工,若自认有此方面才能者,皆可前来报名云云。”
说实话,张全忠感觉办报这种事情,纯粹是吃力不讨好,不太理解向来英明神武的大帅,为何对此有如此热忱。
但既然大帅发话了,他也只得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