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管刘忠他有没有战斗力,只要投降了清廷,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清军。
自己此番北上,找他收拾一番,打得他吱哇乱叫,不仅可以锻炼队伍,让士卒们破除清军不可敌的刻板印象,同时在李自成那里,也有了一定的交代。
并且,消息传开以后,说不得李自成就会觉得,清兵要被引来了,而不敢在南阳久留,早点转战他处。
李自成要是能早点走,那么,不管对韩复,还是对他李自成自己,无疑都有好处。
“至于说鞑子大兵的话,小人急着回来覆命,也不敢再往渑池那边去查探,只是听说那鞑子的十王多铎,准备要到江南去,已经有先头部队,沿着大河东去了。但这些只是小人道听途说,究竟如何,小人亦不敢保证,还请大
人恕罪。”
韩复摆了摆手,也给高再弟扔了支香烟。
哪怕是信息时代,军事情报也不是那么容易获取的,更不要说如今这种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的年头了。
高再弟能够带回来这些东西,差事办得已经是足够卖力了。
韩复只知道阿济格率领的那支西路军,一路尾随李自成而来,大概在三月间会到达襄阳、德安一带。
而多铎那支东路军,究竟是什么时候出关的,说实话韩复也不是很清楚。
但东路军大概是五月份左右占领南京的,而清军出潼关之后,一路打到江南,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太大的抵抗,那么出关的时间又不会太早。
如今李自成就在身侧,他诏自己去见驾,韩科长是一万个不敢去。
可李自成毕竟又是大顺皇爷,无故不奉诏,又难以说服大顺君臣,因此韩复一定要有个由头。
这种情况下,假借有警,自己领兵北上抗击鞑子,为大顺朝廷保驾护航,无疑就是最好的理由。
这个由头好是好,可韩复又怕玩脱了,一波送了性命,那乐子可就太大了。
韩复心头砰砰砰直跳,思来想去,始终下不定决心。
到了晚上,南阳府尹刘苏带着南阳县令吴前来卧龙岗告状,说韩将军的那个参随张某某,打着襄樊营的旗号,在城中胡作非为,都快要把府库给搬空了。
而另外一个也叫张某某的参随,同样打着襄樊营的旗号,同样在城中胡作非为,使用威胁等手段,逼迫城中大户输贡纳捐,报效朝廷。
怕那些大户不会算账,那张某某还贴心的定下了几千到上万两不等的额度。
并且表示,当此国难危急之时,人人都要诚心报效。
谁不报效,谁就是和鞑子有勾连。
到时候,说不得就要以谋反叛国,惩治其罪了。
总之,这两个张某某,是把南阳城搞得天下大乱,官绅耆老们,是一肚子的怒火。
刘苏还挺高情商的,说这些人肯定是擅自打着韩将军的旗号,败坏韩将军的名声,他怕韩将军不知道,特地过来告诉一声,请韩将军为了自身和襄樊营的名声着想,对部下严加约束。
各种各样的高帽子,给他戴了一箩筐。
韩复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哼哼哈哈的应付了一会儿,以身体不适为由,溜之大吉,将两位大人晾在了一边。
实际上,韩复是把马大利、魏大胡子等人召集了过来议事。
一干襄樊营的头头脑脑们,又集体蹲在武侯塑像跟前,摆弄石子玩。
韩复先是以高再弟的情报为蓝本,把北边的情况添油加醋的介绍了一番,然后又说道:“情况如今就是这么个情况,清兵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但若是要来的话,在鲁阳关据守,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北边尚有鞑子大兵
在,我等北上的话,有一定的可能会一头扎进去。大家有什么想法,现在可以提一提。”
马大利盯着地上的石子看了一会儿说道:“大人,南阳又不是咱们的地盘,鞑子兵要来,咱们怎地不退回襄阳去?”
马大利倒不是怯战,而是仅从战术考量,回襄阳确实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