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葬明1644 > 第197章 一波未平(第2页)

第197章 一波未平(第2页)

哪怕是有着血海深仇的,只要投奔过去,也既往不咎。

并且通常都是原地加个好几级使用。

像是登菜之乱后的孔有德,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下渡海投奔后金,皇太极亲自率领诸位贝勒出城迎接。

没多久就封了个恭顺王。

这要是放在明朝,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即使这里面有孔有德给后金带去了火炮工匠的原因,但礼遇也可以说是相当相当之隆盛了。

要知道,孔有德在明朝只是个参将而已,登菜之乱后他在山东站不住脚,才逃到辽东的,他的兵马对于后金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用。

但即便是这样,皇太极对孔有德还是礼遇有加,异常重视,更不要说,还封了他一个郡王。

你是孔有德,尤其是在明朝遭遇冷眼,受尽冷待、活活逼反,从来不被明朝官绅当人看的孔有德,受到皇太极这种对待,也很难不为鞑子死心塌地的卖命。

满清优待降将的政策,几乎一直贯彻到永历朝廷覆灭。

当然了,卸磨杀驴是不可避免的,但现在满清朝廷的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像是韩复这样的,投过去至少是个总兵,还有极大概率能够继续镇守襄阳。要是表现的能打一点,封个伯爵、侯爵,同样也很有机会。

在给官帽子这件事上,清廷表现的比顺朝和明朝,都要大方的多。

有皇太极、多尔衮珠玉在前,韩复表现出一点宽宏大量的雄主气象,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多克敦要是真愿意归顺,韩复还真能给他树个典型出来。

当然了,他先得自己命硬,能活下来再说。

韩复刚才的那番表演,更多的是想要激发多克敦求生的欲望,从而从他嘴里套出更多的情报。

等到周济民退出去以后,韩复蹲到多克敦旁边,微笑道:“本官久在襄阳,与满洲朝廷接触的不多,多兄恐怕也不知我韩再兴是何等为人。一二年之前,本官还只是个落魄的军户,能有今日家业,自然不是什么道德完人,只

是本官有个优点,那就是会审时度势。满洲兵马天下无敌,我又岂有不知?今日之事,原是个误会,多兄有所不知,实则本官是早有投诚意的。

躺在地上的多克敦睁开眼睛,朝韩复望了一望,什么也没说。

韩复也不以为意,继续笑容满面的说道:“本官如今据有襄阳、郧阳,荆州之地,多兄没有来过南边,可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吧,如今整个鄂西,都在本官手中。听说多兄在清国那边是个马甲,只要多兄能促成

我与十王联络投诚,十王还能不念多兄的功劳?到时候,便是真、章京啥的,十王又岂有不赏给多兄的?”

这里的马甲,不是后世说的那种背心,而是八旗里的骑兵。

多克敦是马甲的信息,也是白天时候,初审得来的。

当时多克敦只愿意说这么多,大概是有点想要死后留名的意思在,除此之外的其他信息,并不愿意多说。

多克敦年纪不大,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这时眼睛快速的眨动了几下,下意识说道:“你,你怎地知道,我是十王派来的?”

他声音很是虚弱,但语气却是极为惊讶。

韩复心说,这孩子还是太单纯了,这种事情有什么好惊讶的?

哥们还知道多尔衮和我孝庄滚床单呢!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嘛!

“所以说今日之事,原是个误会嘛。”韩复笑容和煦:“本官此次北上,本就是想要联络十王,为十王效命的。只是人生地不熟,始终不得其法。若是多兄能够代为交通的话,则不世之功,多兄唾手可得也。”

后世有本书,或者说有一类的书特别流行,那就是说话的艺术。

还有个很著名的主持人,出过这样的书。

说话也确实是一门艺术。

多克敦年纪不大,脑子比较直,如果韩复一上来就说,投不投降,招不招?不投降不招供,老子就攮死你。

那被这话一激,本来不知道忠义为何物的多克敦,多半就真的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了。

但把同样的话换个说法,包装一下,使得多克敦觉得自己不是在投降,而是在立功,是在为我大清做贡献,那就完全的不一样了。

假不假的先不说,至少有了台阶,有了说服自己的理由。

尤其是对于多克敦这样的少年人来说,你就得顺毛持,捋着捋着,他就啥话都往外说了。

韩复在这间破旧的公房里待了半个时辰,连拉带打,连哄带骗的,还真是弄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