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激进派战舰的能量读数终于稳定在安全阈值时,俞天的探索船正悬停在创世石碑上方。舱内,那枚从暗星基地带出的郑和罗盘突然脱离固定架,铜制盘面逆时针旋转三圈后,指针猛地指向银河系中心——那里本该是被黑洞引力吞噬的黑暗区域,此刻却在罗盘光屏上投射出一组闪烁的坐标参数,误差值始终稳定在≤0。5光年。
“这组坐标的引力波特征,和归墟母星的虫洞完全一致。”林夏的全息影像悬浮在罗盘旁,瞳孔中数据流飞速滚动,“但空间曲率比之前高37%,推测是一个更稳定的‘永久性虫洞’,而且……”她调出墨家星图档案,将坐标与图中标记的“墨氏迁徙原点”重叠,“完全吻合。这是墨家文明最初离开地球时使用的虫洞航线。”
墨守快步上前,指尖抚过罗盘底座雕刻的云纹。当他的指腹触到一处凹陷的“水针”纹路时,铜盘突然发出嗡鸣,三行古篆铭文从盘面浮现:“星随船转,船随星移,宇宙本无远近。”“这是郑和船队‘过洋牵星’的核心心法。”墨守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将铭文投影放大,与归墟导航仪的底层代码并置,“以前我们只当是航海口诀,现在才明白——牵星术的终极智慧从不是精准定位,而是承认所有文明都在同一片星空中航行,所谓‘远近’,不过是认知的局限。”
俞天正欲追问,通讯器突然亮起归墟舰长的头像。画面中,舰长手持一块巴掌大的青铜母板,板身刻满与郑和罗盘同源的星轨纹路:“这是归墟档案馆封存的最后一件墨家遗物,记载着虫洞稳定的核心算法。我弟弟己经同意加入迁徙船队,但他提出一个条件——由人类保管这份技术,因为你们比我们更懂‘传承’的意义。”
青铜母板被传送至探索船后,俞天亲手将其与罗盘对接。两者接触的瞬间,母板表面的纹路如活物般跃起,与罗盘指针缠绕成一道淡金色的能量束,舱内所有屏幕同时弹出一行预告信息:“僧一行子午线测量数据己解锁,下一站——宇宙尺度的校准。”
“僧一行?唐代那个测量子午线的天文学家?”马库斯的通讯突然切入,他身后的实验室里,几台归墟导航仪正与地球的量子计算机联机,“我们刚用秦代‘律度量衡’标准校准了导航仪,发现归墟的空间测量单位,和僧一行测算的‘一度子午线长度’误差不到0。1%。这绝不是巧合。”
林夏立即调取僧一行的《大衍历》档案,将其中的“晷影测量法”与青铜母板的算法融合。光屏上很快生成三维模型:以地球子午线为基准,通过归墟虫洞的引力波频率,可推导出整个银河系的“空间尺度坐标系”——就像用尺子丈量布料,这是破解宇宙空间规律的关键一步。
“九鼎技术链的每一环,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俞天拿起父母遗留的仰韶陶片,将其贴在青铜母板上。陶纹与母板纹路瞬间咬合,投射出猎户座遗迹的清晰影像:那里不仅有刻着“九鼎”的青铜碎片,还隐约可见与子午线测量相关的石制晷仪,“仰韶陶纹修复生态,秦工技术稳定能量,墨家机关破解伪装,郑和罗盘指引航线……现在轮到僧一行的子午线,来揭开宇宙的尺度。”
就在这时,探索船的警报系统突然轻微震动。林夏的光屏上,第二个虫洞的坐标旁跳出一行警告:“检测到未知引力场干扰,虫洞另一端存在‘空间折叠’现象。”墨守看着罗盘指针的细微偏移,眉头紧锁:“‘宇宙本无远近’,但折叠的空间里,会不会藏着比归墟收割更危险的东西?”
俞天没有回答,只是将青铜母板与郑和罗盘一同固定在控制台。窗外,归墟平民船队己开始有序驶入第一个虫洞,火星基地的激光护卫舰在旁护航,暗星的牵星导航舰则持续向第二个虫洞发送探测信号。他看着光屏上“僧一行子午线测量”的预告,忽然想起周玄院长全息影像说过的话:“文明的进步,从不是征服空间,而是理解空间。”
当最后一艘归墟运输舰消失在虫洞时,郑和罗盘的指针再次转动,这次指向的不是某个坐标,而是探索船的舷窗——窗外,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正散发出微弱的光晕,仿佛在等待被丈量的那一刻。而舱内,青铜母板与罗盘共振产生的能量读数,稳定在了1。2T的峰值,像是在为下一段旅程蓄力。
“第二个虫洞会通往墨家文明的起源地吗?”林夏的声音带着一丝好奇。
俞天摇头,目光落在那行“宇宙本无远近”的铭文上:“或许不是起源地,而是让我们明白——所有文明的终点,都是理解彼此的起点。至于僧一行的子午线……”他调出地球天文台的实时数据,“很快就会知道,它丈量的究竟是空间的长度,还是文明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