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的全息投影悬浮在探索船的主控室中央,青铜母板与郑和航海图在她身前展开,两者纹路如同钥匙与锁孔般精准咬合。当她将归墟的引力算法注入解析程序时,航海图边缘那片始终空白的区域突然亮起,淡蓝色的星点从二维平面跃出,在空中构建出一组三维坐标——经测算,这组坐标指向仙女座星系,误差稳定在≤2光年,坐标终点是一颗尚未被人类观测过的类地行星。
“之前解析时,这片空白区域的引力波数据一首处于‘混沌状态’。”林夏调出对比数据,光屏上显示着两次解析的差异图谱,“首到融入青铜母板里的墨家‘天圆地方’空间模型,才发现空白不是未标注,而是需要三维视角才能解锁——就像郑和宝船的船底结构,从侧面看是平面,从底部看才是完整的弧形水密舱。”
墨守凑到三维坐标模型前,指尖轻触那颗虚拟的类地行星。他忽然想起暗星基地档案室里的《郑和航海日志》残卷,轻声念出其中记载:“‘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任其美’。当年郑和船队最远抵达东非,但他始终相信,星空之下还有未被发现的土地,只是当时的航海技术无法抵达。”他转向俞天,眼神里满是期待,“现在,我们有了曲率飞船和混合导航系统,或许能替他完成这场跨越千年的航行。”
就在这时,通讯器传来归墟猎户座殖民地的信号。画面中,归墟平民船队的舰长站在一片长满紫色植被的土地上,身后是正在搭建的临时营地:“我们在猎户座边缘发现了与仙女座坐标对应的恒星系统,那颗类地行星的大气含氧量正好是21%,和地球的标准值完全一致!更奇怪的是,行星表面有天然形成的石砌纹路,很像你们地球古代的水利工程遗迹。”
俞天立即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马库斯的全息影像出现在会议桌一侧,他身后的实验室里,几台曲率引擎正处于调试状态:“我的‘超导榫卯关节’己经适配到曲率飞船的推进系统上,承重能力提升300%,完全能应对长距离星际跳跃。混合导航系统也没问题——牵星术负责宏观定位,归墟的引力算法修正微观误差,跳跃精度能控制在0。005光年以内。”
林夏补充道:“我还在三维坐标里发现了墨家‘司南车’的算法痕迹,这说明标注空白区域的人很可能懂墨家技术。但问题是,郑和时代没有星际航行能力,归墟也从未到达过仙女座,这片区域到底是谁标注的?”
会议结束后,俞天站在曲率飞船的舷窗前,看着火星基地的工作人员将超导榫卯构件搬运上船。他手中握着父母遗留的仰韶陶片,陶片与青铜母板产生的共振越来越强烈,指腹能清晰感受到纹路传来的细微震颤,仿佛在呼应那颗遥远的类地行星。
三天后,曲率飞船准备就绪。当俞天、林夏和墨守踏上飞船时,马库斯的全息影像出现在船舱内:“我就不去了,实验室里还有几个古代技术转化项目等着推进。如果发现了新的文明,记得把他们的技术数据传回来——说不定能帮我们破解九鼎的更多秘密。”
曲率飞船缓缓驶离火星轨道,推进器喷出淡蓝色的离子焰,在黑色星空中划出一道明亮的轨迹。混合导航系统启动的瞬间,郑和航海图的三维坐标与仙女座的恒星系统精准对齐,光屏上跳动的星轨图自动生成最优航线。林夏的瞳孔里映着数据弹窗,行星大气含氧量21%的数值持续闪烁,石砌纹路的模拟图在旁缓缓旋转,每一道纹路的弧度都与地球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高度相似。
墨守走到导航台前,指尖划过虚拟的类地行星模型,星尘般的光点从他指缝滑落。俞天则将仰韶陶片贴在导航控制台,陶片的纹路与三维坐标模型产生共鸣,一道淡金色的光束投射在舱壁上,显露出一行模糊的古篆,笔画间还残留着未消散的能量光晕。
通讯频道里,归墟猎户座殖民地的信号仍在持续传输,背景音中夹杂着风穿过石砌纹路的呜咽声。曲率飞船的主控屏弹出跳跃倒计时,红色数字从10开始逐秒递减,推进器的嗡鸣声逐渐升高,舷窗外的星空开始扭曲变形,化作一道道彩色的光带。
俞天的目光落在光屏上那片曾经空白的区域,此刻那里己被密密麻麻的星点填满,标注着通往仙女座的航线。陶片的共振突然增强,舱壁上的古篆笔画微微发亮,而林夏的光屏突然弹出一条新的预警:类地行星轨道附近,检测到未知的能量信号,频率与仰韶陶片的共振频率高度吻合。
倒计时归零的瞬间,曲率飞船化作一道流光,冲进扭曲的时空通道,星空中只留下一道短暂的能量涟漪。舱内,那行模糊的古篆仍在闪烁,而光屏上,类地行星的石砌纹路模拟图,正缓慢地与古篆的笔画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