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率飞船的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淡蓝色的能量光罩包裹着船体,缓缓驶离类地行星的引力范围。俞天站在驾驶舱的观测窗前,看着石壁星图与三维导航网逐渐缩小成星海中的光点,手中的仰韶陶片仍残留着与青铜母板共振的余温。林夏的全息投影悬浮在控制台旁,瞳孔里实时刷新着开普勒-452b的坐标参数,以及那个未标注矮行星的公转轨迹。
“首次曲率跳跃准备就绪,目标坐标开普勒-452b方向,预计跳跃时长1。2小时,抵达时间误差±15分钟。”飞船AI的电子音在驾驶舱内回荡,控制台屏幕上的航线图亮起一道银白色的虚线,穿过仙女座星系的稀薄星云。
墨守将青铜罗盘固定在导航仪旁,罗盘指针仍朝着开普勒-452b的方向微微颤动,母板上浮现的符号己稳定成三行刻痕,与《授时历》中“二十西节气”的划分标记隐隐对应。“按刚才的共振频率来看,母板对矮行星的信号反应更强烈。”他指尖划过母板表面,“或许‘历法密钥’不在开普勒-452b本身,而在那颗矮行星上。”
俞天点头,目光落在控制台的时间显示屏上:“不管密钥在哪,先解决航行误差问题。马库斯说激进派的防御周期与矮行星公转同步,我们若不能精准把控抵达时间,很可能撞上他们的防御峰值。”
话音刚落,飞船AI发出提示:“曲率引擎功率达标,引力锚点锁定完毕,30秒后开始跳跃。”驾驶舱内的指示灯从蓝色转为紫色,船体轻微震颤,窗外的星辰瞬间化作流动的光带,仿佛被揉碎的钻石在黑暗中铺展开来。
1。2小时后,曲率引擎的嗡鸣逐渐减弱,光带消散,开普勒-452b的轮廓出现在观测窗前——那颗淡蓝色的行星被一层稀薄的白色大气包裹,表面隐约可见褐色的陆地轮廓,与地球的卫星图像惊人地相似。但控制台的时间显示屏上,却跳出一行刺眼的红色数据:“实际抵达时间与预计偏差4。7小时,当前行星时间为目标抵达时间+4。7小时。”
“怎么会差这么多?”负责航行计算的陈默立刻调取引擎参数,眉头紧锁,“曲率引擎的功率输出、引力锚点的锁定精度都在正常范围内,误差不该超过15分钟才对。”
林夏的全息投影快速闪烁,调取仙女座星系的引力场分布图:“是‘星系时差’——不同星系的引力密度不同,会导致时间膨胀效应。我们出发时以类地行星的引力时间为基准,但开普勒-452b所在区域的引力场强度比预期高12%,时间流速更慢,才造成了4。7小时的偏差。”她将两张时间曲线叠加,红色的实际曲线与蓝色的预计曲线之间,形成一道明显的夹角,“这种偏差会随着航行距离增加而扩大,若我们继续按原计划计算,下次跳跃可能偏差超过10小时。”
俞天沉默着走到资料柜前,取出父母留下的那本《授时历》残卷——泛黄的纸页上,用朱砂标注着“候气法”的原理:通过律管中葭灰的升降,测量节气变化时的大气湿度与气压波动,从而精准划分二十西节气,使历法与自然节律同步。他指尖划过“立春律管长九寸,葭灰自下而上飞”的记载,突然停顿:“候气法是通过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变化,校准时间刻度;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不同引力场下的时间膨胀,本质上也是‘时间节律’的差异。或许可以将二十西节气的划分方式,转化为‘星系时区’的换算公式。”
林夏立刻捕捉到关键:“你的意思是,把每个星系的引力场强度当作‘节气’,用二十西节气的时间间隔比,计算不同星系的时间膨胀系数?”她快速在虚拟白板上写下公式,“假设类地行星的引力场强度为‘立春’基准值,开普勒-452b的引力场强度为‘雨水’增值,通过两者的系数比,反向修正时间偏差?”
“不止是系数比,还有候气法中的‘律管长度’。”俞天指着残卷中的插图,“郭守敬用不同长度的律管对应不同节气,律管长度与节气间隔呈线性关系。我们可以把引力场强度当作‘律管长度’,时间膨胀系数当作‘节气间隔’,构建换算模型。”
墨守突然开口,青铜罗盘的指针开始不规则转动:“母板上的符号也在呼应——你看,这三行刻痕的长度比是9:8:7,正好对应《授时历》中黄钟、太簇、姑洗三种律管的长度比。或许这就是换算的关键参数。”
林夏立即将9:8:7的比例代入公式,结合开普勒-452b的引力数据,构建出“星系时区”换算模型。当模型运行时,控制台的屏幕上,红色的时间偏差曲线逐渐向蓝色的预计曲线靠拢,最终稳定在“误差±11分钟”的范围内。
“太好了!”陈默兴奋地拍手,“按这个模型计算,下次跳跃的时间偏差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完全能避开激进派的防御周期峰值。”
俞天却没放松,他盯着模型中的“时间基准点”——也就是换算时采用的初始时间坐标,突然想起《授时历》中的“上元积年”:“林夏,调取‘上元积年’的计算方式,对比归墟导航系统的时间基准。”
“上元积年”是《授时历》中设定的历法起点,指从远古某一时刻到编订历法时的总年数,郭守敬通过复杂的天文观测,将其定为“至元十八年辛巳岁天正冬至”,并计算出该时刻日月五星的位置,作为历法推算的基准。林夏将这一基准的时间参数转化为宇宙标准时间,再与归墟导航系统的时间基准对比,数据面板上突然弹出“周期关联度89%”的提示。
“归墟导航系统的时间基准,是以76年为一个周期进行重置,而《授时历》中‘上元积年’的推算,也隐含着76年的周期——每76年,日月五星的相对位置会回到近似初始的状态。”林夏的声音带着震惊,“两者的周期计算方式虽然不同,但核心周期值的误差仅0。3年,关联度高达89%。”
墨守捧着青铜罗盘,指针在模型运行时剧烈震动,仿佛在呼应某种遥远的时间信号:“这不是巧合。郭守敬当年修正的不仅是地球的历法,更是能与宇宙对话的时间语言。归墟文明的时间基准,很可能也是基于同样的宇宙规律制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就在这时,飞船AI突然发出警报:“侦测到开普勒-452b方向传来高频能量信号,信号特征与归墟激进派的防御系统一致,且信号频率正按76年周期的子周期变化。”
林夏立即解析信号,发现其频率变化曲线与《授时历》中“上元积年”的周期曲线高度吻合:“激进派在调整防御频率,他们的调整周期,正好是76年周期的124,对应二十西节气的间隔。”她将信号频率与矮行星的公转周期叠加,“更可怕的是,他们的防御峰值时间,与我们修正后的预计抵达时间,仅相差11分钟——正好是我们的航行误差范围。”
俞天的机械义眼切换至信号追踪模式,屏幕上显示出信号的发射源——不是开普勒-452b表面,而是那颗未标注的矮行星。更让人心惊的是,矮行星的表面,竟浮现出与《授时历》“候气法”律管相同的柱状结构,这些结构正随着信号频率的变化,向外释放淡紫色的能量波。
“他们也掌握了时间修正技术?”陈默的声音有些发颤,“不然怎么会精准把控我们的抵达时间,还将防御周期与《授时历》的周期同步?”
俞天没回答,而是将陶片贴在控制台的信号接收器上。陶片表面的纹路与矮行星传来的能量波产生共振,在屏幕上投射出一行模糊的符号——这些符号与归墟母星的古老文字相似,却又夹杂着《授时历》的数字刻痕。林夏快速解码,得到一行残缺的信息:“上元……始点……归墟母星……坐标……”
“‘上元积年’的起点,可能藏着归墟母星的坐标?”墨守的罗盘指针突然停止转动,稳稳指向矮行星的方向,“母板上的符号开始变化了,像是在指引我们寻找‘上元始点’。”
此时,飞船AI再次提示:“侦测到矮行星表面的柱状结构开始收缩,能量波强度下降,预计12小时后进入能量低谷期——这是我们靠近的最佳窗口期,但窗口期仅持续30分钟。”
林夏立即重新计算航行计划,将时间修正模型与矮行星的能量周期结合:“若我们现在进行第二次曲率跳跃,利用时间修正模型控制误差,能在12小时后精准抵达矮行星的能量低谷期。但风险是,激进派很可能己经预判到我们的修正方案,在低谷期设下陷阱。”
俞天走到观测窗前,看着矮行星方向传来的淡紫色能量波,陶片在掌心微微发烫。他想起《授时历》残卷末尾的一句话:“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古人观测天象,是为了给人类指引时间;而现在,他们解读《授时历》,是为了在星海中找到文明存续的方向。
“按修正后的计划执行跳跃。”俞天的声音坚定,“激进派若真掌握了时间修正技术,躲是躲不过的。我们必须弄清楚,‘上元积年’的起点到底藏着什么,矮行星上的柱状结构又是什么——这些可能是解开归墟文明收割阴谋的关键。”
30分钟后,曲率引擎再次启动,飞船化作一道流光,朝着开普勒-452b与矮行星的方向飞去。控制台的屏幕上,时间修正模型的误差值稳定在11分钟,“上元积年”与归墟时间基准的周期曲线仍在同步跳动;青铜罗盘的指针指向矮行星,母板上的符号逐渐汇聚成一个类似“圭表”的图案——那是古人测量日影、校准时间的工具,此刻却在星海中,指引着他们走向未知的时间谜题。
而在矮行星表面,归墟激进派的首领正站在柱状结构前,手中握着一块与俞天相似的陶片——只是这块陶片的纹路是黑色的,表面刻着“上元始点,收割之始”的字样。他看着飞船飞来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俞天,你以为找到时间修正的方法就能赢吗?郭守敬留下的,可不止是历法,还有归墟文明等待了千年的‘收割开关’。”
柱状结构的顶端,淡紫色的能量波逐渐减弱,却在核心处凝聚出一个黑色的光点——那光点的频率,与仙女座中心黑洞的引力波频率,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