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基地的警报声在穹顶下回荡,中控室的雷达屏幕上一片雪花噪点,原本清晰的沙尘监测轨迹彻底消失。负责气象监测的陈默脸色惨白,手指在控制台上来回敲击,却始终无法恢复信号:“磁暴沙尘来了!带电粒子与沙尘完全融合,传统雷达的电磁波被彻底干扰,根本无法探测沙尘的移动轨迹和带电强度!”
俞天快步走到舷窗边,只见远处的天际线被一层暗红色的沙尘笼罩,沙尘中不时闪过淡紫色的电光,那是带电粒子碰撞产生的火花。“磁暴沙尘的移动速度至少有25米秒,按照这个速度,不到1小时就会抵达基地。”他的机械义眼切换至光谱分析模式,却只能勉强捕捉到沙尘边缘的微弱信号,“常规的电磁监测设备完全没用,我们必须找到新的监测方法。”
墨守抱着青铜母板冲进中控室,母板上“仰仪”的纹路正发出微弱的光芒:“观星台的仰仪!古人用仰仪测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通过太阳的投影来确定方位和时间。磁暴沙尘虽然会干扰电磁波,但太阳光线的折射规律是固定的,我们可以改造仰仪,通过测量太阳光线在磁暴中的折射角度,反推沙尘的带电强度!”
俞天眼前一亮,立即带领团队前往观星台。观星台的仰仪是一个铜制的半球形仪器,内部刻有精密的刻度,原本用于承接太阳的投影。俞天让团队将仰仪的铜制半球换成透明的耐高温材料,在内部加装光敏传感器,同时接入光谱分析仪:“当太阳光线穿过磁暴沙尘时,带电粒子会导致光线发生折射,折射角度越大,说明沙尘的带电强度越高。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记录折射角度的变化,建立‘磁暴光影模型’,预测沙尘的移动轨迹。”
林夏的全息投影在仰仪旁展开,快速导入太阳光线折射的物理公式和《授时历》中关于太阳位置测量的算法:“根据仰仪的刻度精度和光敏传感器的分辨率,我们可以将带电强度的测量误差控制在0。02库仑立方米以内。现在需要校准太阳光线的初始角度,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马库斯也带着他的超导圭表赶来,将圭表与仰仪连接:“我的超导圭表可以记录磁暴的能量波动,或许能发现磁暴的周期性规律。”他启动圭表的监测功能,屏幕上立即出现一条能量波动曲线,“你们看,磁暴的能量波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高峰,这个周期大概是11。2年。”
俞天突然想起《授时历》中关于太阳黑子周期的记载,立即让林夏调出相关数据:“《授时历》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太阳黑子周期’,但通过对太阳位置和日影长度的长期观测,记载了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修正后的周期约为11。3年,与马库斯测量的11。2年几乎一致!”
就在众人惊叹于古代历法与现代观测的契合时,“磁暴光影仪”突然发出一声提示音,屏幕上出现一条清晰的沙尘移动轨迹和带电强度曲线:“检测到磁暴沙尘距离基地约180公里,移动速度24。8米秒,带电强度0。35库仑立方米,预计42分钟后抵达基地!”
“立即启动防御系统!”俞天果断下令,“关闭基地所有外部通道,启动能量护盾,将重要设备转移到地下掩体!”基地内立即忙碌起来,士兵们推着设备向地下掩体转移,工程师们则在能量护盾控制台前紧张操作,为抵御磁暴沙尘做最后的准备。
42分钟后,磁暴沙尘如期抵达火星基地。暗红色的沙尘撞击在能量护盾上,激起阵阵淡紫色的电光,基地的能量护盾数值不断下降,但好在有了充足的准备,护盾始终保持在安全阈值以上。中控室内,众人紧盯着屏幕上的监测数据,“磁暴光影仪”仍在实时监测沙尘的带电强度和移动轨迹,为防御系统的参数调整提供精准支持。
马库斯看着屏幕上稳定的监测数据,对俞天说道:“没想到观星台的古老仪器,竟然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发挥作用。不过,这次的磁暴沙尘只是开始,按照11。2年的周期,下一次磁暴高峰会更强,不知道会不会对我们正在研究的虫洞稳定性造成影响。”
俞天望向舷窗外的磁暴沙尘,心中也充满了担忧:虫洞是他们与地球以及其他星际据点联系的重要通道,一旦虫洞稳定性受到影响,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目前的“磁暴光影仪”只能监测火星基地周边的区域,想要覆盖整个猎户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
就在此时,林夏的全息投影突然闪烁起来,屏幕上跳出一组异常的数据:“检测到磁暴沙尘中夹杂着未知的能量信号,信号频率与归墟文明的加密信号有70%的相似度!而且,这组信号正朝着虫洞的方向传输!”
俞天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归墟文明的信号为何会出现在磁暴沙尘中?他们是否在利用磁扰虫洞?观星台的光影预警网,能否在未来的危机中再次发挥作用,守护火星基地和人类的星际通道?这些疑问,如同磁暴沙尘中的电光,在他心中不断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