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室的紧张氛围还没散去,俞天己经攥着种子样本,快步往观星台走。机械义眼扫过沿途的设备,脑海里反复回放着激进派探测器的轨迹——要想保住播种计划,必须先摸清开普勒-452b的环境底细,尤其是未来的气候变化。
观星台中央,青铜制的玲珑仪静静立着。这台能旋转的星图设备,表面刻满了上古星官的纹路,底座还嵌着《授时历》的“五纬距合”刻度。俞天绕着玲珑仪走了两圈,突然停下脚步:“林夏,把开普勒-452b的轨道数据传过来,我们把这玩意儿改成系外行星模拟器。”
林夏的全息投影立即飘到玲珑仪旁,数据流顺着投影落在设备上。青铜纹路被激活,原本固定的星图开始缓慢旋转,一颗颗虚拟星球在仪盘上亮起。“‘五纬距合’参数对应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林夏指尖点向仪盘上的刻度,“我们调整这些参数,就能模拟行星不同时期的气候。”
墨守蹲下身,用布擦去仪盘上的灰尘,露出隐藏的“二十西气”刻度线:“《授时历》里说‘五纬顺逆,见伏昏旦’,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首接影响昼夜长短和温度。把这些刻度和开普勒-452b的公转周期对应上,就能算准气候变迁。”
俞天点点头,伸手转动玲珑仪的上层星盘。随着“五纬距合”参数一点点调整,仪盘上的虚拟开普勒-452b开始出现变化:极地的冰盖慢慢扩大,赤道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林夏立即将模拟数据导入系统,屏幕上跳出一行预测结果:“该行星将在100年后进入冰期,平均温度会下降12℃,降水减少40%,预测误差≤5年。”
“100年?”马库斯刚走进观星台,听到这个数字,脚步顿了顿,“这周期怎么这么熟悉?”他凑到仪盘前,盯着“二十西气”刻度,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授时历》残卷,“是‘小冰期周期’!每600年一次,上次冰期刚好在500年前,按周期算,这次确实该来了。”
林夏立即调取历史数据比对,屏幕上的曲线慢慢重合:“小冰期周期吻合度96%,开普勒-452b的冰期规律,和《授时历》记载的完全一致。这应该是自然现象,但……”她话锋一转,瞳孔里的数据流快了几分,“激进派会不会利用冰期做文章?比如提前引发降温,破坏播种后的作物?”
这话让众人都沉下脸。俞天盯着仪盘上的虚拟冰盖,突然开口:“不管是不是阴谋,我们都得提前准备。马库斯,你能不能根据这个气候数据,做一个温室防护罩?用行星的地热和太阳能维持温度,能量分配就按‘二十西气’来——比如‘夏至’多分配太阳能,‘冬至’多用地热。”
马库斯皱了皱眉,随即点头:“原理可行。青铜容器能稳定地热传导,再结合归墟的太阳能板,应该能做出防护罩。但能量分配得精准,不然要么不够用,要么浪费。”他立即拿出平板,开始绘制设计图,屏幕上的能量分配曲线,严格对应着“二十西气”的刻度,连“春分”“秋分”的均衡分配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三天后,温室防护罩的原型机在实验室亮相。银色的防护罩展开时,表面浮现出淡蓝色的“二十西气”光纹,地热导管从青铜底座延伸出来,与太阳能板的线路交织。林夏启动检测程序,屏幕上跳出数据:“防护罩能量分配准确率93%,在模拟冰期环境下,能将内部温度稳定在15-25℃,满足小麦生长需求。”
俞天伸手触碰防护罩的光纹,能感觉到稳定的热量在流动。可机械义眼突然捕捉到一组异常数据——开普勒-452b的极地冰盖,融化速度比自然规律快了0。3%。“不对,”他立即让林夏调取最新观测数据,“冰盖融化速度异常,要是按这个趋势,冰期可能会提前到来,甚至比预测的更严重。”
马库斯的脸色瞬间变了:“难道真是激进派搞的鬼?他们会不会在行星上装了降温设备?”墨守则翻出墨家残卷,快速翻阅:“残卷里没提过人为干预冰期的方法,但归墟文明的技术说不定能做到。要是他们真这么干,防护罩的负荷会翻倍。”
观星台的玲珑仪还在旋转,虚拟的开普勒-452b冰盖一点点扩大。屏幕上,防护罩的能量模拟曲线开始出现波动,而开普勒-452b的实时数据还在传来新的异常。新的疑问悬在众人心头:这场冰期到底是自然现象,还是激进派的阴谋?现有的防护罩,真能支撑到人类移民的那一天吗?俞天攥紧拳头,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得比之前更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