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观星台的穹顶缓缓打开,露出首径十米的观测口。俞天和墨守围着中央的简仪忙碌,简仪的铜制刻度环上,新焊接了一圈银色的传感器,连接着后方的量子计算机。“保留简仪的‘三辰仪’结构,能精准锁定天体坐标,再加上这个引力场监测模块,就能捕捉黑洞的引力信号。”俞天调试着传感器参数,机械义眼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校准数据。
墨守蹲在简仪底座旁,用工具调整“西游仪”的平衡:“老祖宗的东西经得起折腾,当年用它测日月星辰,现在改改就能看黑洞,这结构本身就符合天体运行的规律。”他按下启动键,简仪的刻度环开始缓慢转动,传感器发出细微的蜂鸣,数据实时传输到旁边的显示屏上。
林夏的全息投影出现在显示屏旁,调出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初始坐标:“目标己锁定,距离地球约2。6万光年,初始引力场强度记录为1。2×1012Nkg。”她将《授时历》的回归年数据同步到观测系统,“设置监测周期为365。25天,对比引力场变化规律。”
观测进行到第180天,显示屏上的引力场强度曲线出现第一次波动,从1。2×1012Nkg升至1。5×1012Nkg。俞天盯着曲线变化,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条辅助线:“和回归年的节气变化节点完全对应,春分那天正好是波动的起点。”他让林夏调取历史观测数据,发现过往未被注意的引力场细微变化,都能在《授时历》的时间节点上找到对应。
365。25天期满时,引力场强度曲线完成一次完整周期,从峰值回落至初始值,波动周期与回归年一致度达100%。墨守拿着打印出的曲线报表,手指点在周期节点上:“这不是巧合,是宇宙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时间上的体现。《授时历》能精准预测节气,本质就是掌握了这种规律。”
林夏根据全年观测数据,建立黑洞引力场波动模型,输入新的参数进行预测。三天后,模型预测的引力场强度变化值与实际观测值误差仅0。008×1012Nkg,预测准确率达88%。“改造后的观测仪,引力场强度监测误差稳定在≤0。01×1012Nkg,能满足后续的精准分析需求。”她将模型数据同步到俞天的终端,“但有个疑问,这种周期性波动会不会影响周围星球的轨道?”
俞天调出黑洞周围星球的轨道数据,发现有两颗行星的轨道近日点,每年会出现微小偏移,偏移方向与引力场波动方向一致。“目前偏移量很小,每年仅0。001角秒,但长期积累可能会有影响。”他看向墨守,“如果能利用这种波动规律,说不定能计算出更安全的黑洞附近航道,避免轨道偏移带来的风险。”
就在这时,观测仪突然发出警报,显示屏上的引力场强度出现异常飙升。林夏立即解析数据,发现是黑洞周围出现一股未知的引力扰动,干扰了观测信号。“扰动来源未知,不是之前记录的周期性波动。”她快速调整观测参数,试图排除干扰,“会不会是归墟文明的活动?或者是其他未知天体的影响?”
俞天让墨守检查简仪的传感器,确认设备无故障后,将异常扰动数据保存到专用文件夹。他看着显示屏上紊乱的曲线,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先持续监测扰动变化,同时计算波动规律对周边星球轨道的长期影响。这个发现,可能比周期性波动本身更重要。”
当晚,观星台的灯光依旧亮着,简仪的刻度环仍在缓慢转动,每小时转动3度,与天体运行角速度同步。传感器的蜂鸣声保持稳定频率,持续捕捉黑洞的引力信号,数据每隔十分钟自动保存一次。显示屏上,异常扰动的曲线与周期性波动曲线交织,两条曲线的交点处,标注着具体的时间与引力场强度数值。俞天放在桌上的终端屏幕亮着,显示着待处理的任务列表,第一条是“分析黑洞波动对星球轨道的长期影响”,第二条为“追踪未知引力扰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