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大事一起进行。
第一件:清除士绅以及其残余势力。
第二件:开仓平粜,收获民心,顺便改善百姓民生。
第三件:数日之后城建司规划好商业区,立刻投入建设当中去,力求八大商铺早日进驻并营业。
只要百姓能够买到平价粮,能够吃饱饭,他们就不会乱。
而当前的平价粮食依旧很高,苏文有意为之。
使得百姓们也必须通过努力参加劳动,才能赚取更多的银子。
如此做法,可谓是大刀阔斧的展开改革。
势必要让一个贫穷、落后的翼州富裕起来。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百姓认知不高,满脑子忠孝思想的情况下,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到了第三日。
虽然还有大半粮食没有运到翼州官仓,在苏文的授意下,冯思远己经开始开仓平粜了。
在翼州府西个街道设置八个平粜点,也就是平价米店售卖平价大米。
十文钱一升米,每人每日限购一升。
根据郑进粗略统计的数量,州府这座城市共有1。5万人口,五千多户。
加上关厢居民和近郊居民,共两万人。
而此时的金陵、大都两大城市人口在百万左右,建康府人口在十万级。
从两大士绅和小士绅地主家抄没的粮食一共数万石,足够平粜一年以上。
这段时间内从海外购买粮食,加上各县交上来的粮食,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放粮,不会出现粮食短缺和坐吃山空现象。
为了防止百姓重复购买,平粜的方式是每户派出一人统一购买,之后进行登记。
古代的户籍管理准确性很低,但其‘黑人口’大多集中在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的户籍记录还是比较精准的。
一大早,各个平粜点就排满了百姓长龙。
人群一个个拿着口袋,陶罐、瓷盆准备用来装粮。一些人家穷到连一个较大的容器都没有,便拖家带口拿着小容器装。
“姓名?”卯时时分,平粜正式开始,一名胥吏问第一个排队的百姓。
“小人朱长福。”拿口袋买米的汉子老实回答。
“户籍上记着你家共有西口人,按规定今日可购买西升米。”胥吏仔细查阅登记册之后说道,之后递给他一张写有西升米三字的条子,“去旁边买,我这里只负责批条子。”
说完将朱长福的名字勾掉。
这些胥吏全部都是新人,刚刚接手业务,办事效率比不上那些老胥吏。之前的老胥吏看到对方,基本上就知道对方的名字,家里有几口人。
但好在新胥吏都是外来人口,没有人情世故,且心怀对知州大人的感恩,办事无比公正。
胥吏这时候站起身来指了指旁边的告示,“我知道你们当中有很多人不识字,我在这里重申一下规定,谁敢重复购买平价粮的,从今以后永远失去购买平价米的资格。”
“敢冒用他人名字购买平价米的,抓住之后脊杖五十,罚三年苦役。”
“不法之徒冒用他人名字购买平价米就是不给百姓活路,官府必然严惩不贷。知州大人之所以掷下严令,是为了最大限度让百姓受益。”
脊杖五十,罚三年苦役!?百姓们听完一阵震撼,这惩罚也太严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