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耳相传的力量开始显现威力。
“喂,阿强,昨晚那部《无间道》,一定要去看!超正!”
“老婆,周末别看那部搞笑片了,我带你看一部真正的神作!”
办公室、学校、茶餐厅…关于《无间道》的讨论开始蔓延。
人们讨论着惊人的反转、经典的台词、演员们炸裂的演技,以及那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导演江屿。
专业的影评人们也在随后几天的报刊专栏上,毫不吝啬地送上了几乎是一致性的盛赞。
这与他们平时喜欢挑刺、彰显品味的作风大相径庭,足以说明《无间道》的质量之高,己经超越了派系和口味之争。
《东方日报》影评专栏标题是“《无间道》:港产警匪片的涅槃重生”:
“。。。江屿的导演作,成熟得令人恐惧。他摒弃了过往警匪片依赖枪战爆炸和廉价煽情的套路,转而深耕人物内心世界。
双卧底的设定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色彩,刘建明与陈永仁的每一次对视,都是灵魂的拷问。
影片的视听语言极其精炼,天台对决的构图、黄志诚坠楼时的慢镜与寂静处理,都必将写入教科书。。。”
《明报》的评论则更加学术化:“身份焦虑与命运囚笼——《无间道》的现代性寓言”
“。。。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类型片的局限。它不仅仅是警察与黑帮的斗智斗勇,更是对‘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的终极追问。”
《电影双周刊》则以更行业化的角度分析:“一鸣惊人!新导演江屿如何用《无间道》改写游戏规则?”
“。。。从商业角度看,《无间道》的成功证明,观众并非只满足于快餐娱乐,他们对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有着巨大的渴求。
江屿以其对剧本近乎偏执的打磨、对演员表演的精准调教、以及对最终剪辑权的坚决把控,向业界展示了作者型商业片的巨大潜力。
这或许为陷入瓶颈的港片指出了一条新路。。。”
强大的口碑效应,如同滚雪球一般,终于首接反映到了票房数字上。
上映首周末三天,票房一天比一天高,周日票房几乎是周五的两倍。
第二周开始,在工作日,票房不仅没有像通常那样大幅滑落,反而逆势上涨!
各大戏院经理都是人精,立刻敏锐地察觉到这股势头,纷纷增加《无间道》的排片场次,甚至砍掉了一些表现不佳的影片的场次。
于是,在上映后的第二个周末,港岛各大戏院门口出现了久违的景象。
排队购票的长龙!
人们争相涌入电影院,只为亲眼见证这部被口口相传为神作的电影。
《无间道》以其过硬质量,引发了全城热议,彻底成为一部现象级的文化事件。
街头巷尾,人们都在模仿“对不起,我是警察”、“三年之后又三年”的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