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哗啦啦一片响应,眼看就要一边倒了。
朱小宝突然明白过来。
司礼监是幌子,关键是在内阁!
老爷子早把算盘打响了,文官们明知是阳谋,还得乖乖当棋子。
这才叫高手过招!
朱元璋点了点头。
“行吧,那就设司礼监,不过刘三吾他们说的也有理,你们写点奏疏来,咱防着点。”
得了,这话就是安抚人的。
瞧瞧,这大朝会跟看戏似的,朱小宝算是开眼了。
大明的政治博弈这么带劲,要换个新手来,怕不是连咋回事都摸不清!
大朝会吵得热火朝天,老爷子嘴角却掠过了一丝狐狸般的坏笑,快得跟闪电似的,却被朱小宝逮了个正着。
得,今儿这朝会又让老爷子算计到位了。
“皇爷爷,孙儿有话说。”
等文官们吵完收工,朱小宝终于开腔。
“讲。”
朱元璋搁下茶盏,耳朵支棱着。
“司礼监虽能给您老减负,可刘夫子他们说的也在理,权柄这玩意儿得盯紧点。”
朱小宝这话一出口,满朝文武全把眼睛瞪圆了。
生怕这爷孙俩又憋啥大招,要是再把内阁扯出来,那大伙儿可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孙臣建议,内设司礼监,外立内阁,两边儿协同批奏折,这样国家才能稳当。”
“皇太孙英明!臣等附议!”
百官一听这话,跟捡到金元宝似的,刚才那点小心思全没了,看朱小宝的眼神跟看神仙似的。
朱元璋装模作样琢磨了一会儿。
“行吧,这事就归皇太孙管了。”
“啥?”
百官差点把舌头咬掉,眼瞅着朱小宝,心里跟猫抓似的。
好家伙!
这爷孙俩是合起伙来把大伙儿全给绕进去了啊!
这时,礼部尚书李缘蹦了出来。
“圣上,今科进士录了一百二十六人,名单已经定了!”
“好啊!赶紧贴皇榜,殿试日子也早点定!”
朱元璋笑得满脸褶子开花。
散朝后,朱小宝没急着批奏折,而是叫来了方孝孺和刘三吾。
太监得认字儿啊,总得找老师。
俩老学究死活不干,最后折衷找了批翰林院的年轻官儿来教。
“大孙啊,这司礼监和内阁刚搭架子,往后有你忙的。”
朱元璋拍着他肩膀说。
“放心吧爷爷,我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