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由于朱元璋心境上的不同。
一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就是不一样的效果。
从郑士利嘴里说出,就是为其兄长开脱,但是从朱闲嘴里说出,那便是客观中立。
而且在毫无偏见的前提下,朱元璋立刻就能看出,此等计策可以说是老成持重,考虑的极其周详的三计。
还完美维护了朝廷的利益!
朱闲果然没令他失望,竟然真的想出了如此精妙的计策。
只是方才为何要支支吾吾的?
还说陛下一定不会采纳是什么意思?
接着,他又气又笑的对朱闲说道:“你就这么小看当今圣上吗?当真觉得,他听到这么精妙的计策,也不会采纳?他就这么昏庸?”
“陛下盛怒之下,哪里能听得进去话?这时和他说这些东西,和找死有什么区别?”
“别说寻常大臣,即便是太子,怕是也不敢触他的霉头。”
朱闲不以为然的回道。
朱元璋闻言,瞬间老脸一红,同时恼羞成怒的嘀咕一句:“那怎么可能!”
声音之中,多少有一些心虚。
因为此刻,情绪平复下来以后,他也发现自己的确有些失去理智了。
可能是骨子里对于贪官污吏的痛恨,加上满朝官员们沆瀣一气,蒙骗自己的震怒,使得愤怒攻占了理智。
只想着手举屠刀,杀光这些胆敢勾结的不法官员再说。
却有些不够稳重了。
看来朱闲的确很了解自己,在那种情形下,即便有人提出此等计策,自己恐怕也不会予以采纳。
“呵呵,我看贤弟有些小瞧陛下,他虽然龙颜大怒,但也一定会听从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