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声惊动了留守的炮兵们,种花月儿一声令下,所有人员全部进入战备状态。
不过也就半炷香的时间,那支浑身是血的队伍出现在营区外,为首的一个人背着一名昏迷的老将军……
北京城头,女真人大规模的兵力调动,也惊动了城上的守军,看来女真人是要决定决死一战了。
女真人马上就要决战的消息,迅速的传进了皇宫,崇祯帝对战局不放心,决定亲自登上城楼观战。
因为皇帝要亲上城楼观战,朝廷内阁也不敢怠慢。
很快,兵部和内阁辅臣黄立极,施凤来,周道登,钱龙锡,成基命。
兵部主事孙承宗,李邦华等都上了城头。
皇帝都上了城头,那些勋贵们也不敢在家待着,于是成国公,英国公,定国公等大群公爵,侯爵都出现在了城头上。
广渠门外,因力黄台吉亲自带队,集结兵马于广渠门,袁崇焕也不敢大意,点齐兵马,带上大大小小各种火炮数百门,也在广渠门外集结战阵,背靠广渠门城墙与黄台吉对峙。
双方就这样在隔着二里地的距离大眼瞪小眼,双方都没有要主动出击的意思。
这个奇葩的场景,正好被在广渠门城头的崇祯看在眼里,不免有些心生疑虑。
崇祯帝的眼睛里是充斥着渴望的眼光,希望袁崇焕能在这一战击败黄台吉,打出大明的威风。
可看见双方就这样面对面的对峙,一点动作都没有,崇祯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在清修明史中,对这一段和蓟州绕道一事的叙述是这么说的,因为袁崇焕领兵有方,他所带领的关宁军神勇无敌。
黄台吉惧怕关宁军的武力,不敢一战,故而绕道蓟州避其锋芒。
而广渠门对峙,清修明史中还是这一套说辞,还是黄台吉惧怕袁崇焕的战力,不敢与之一战,故而广渠们对峙,未敢主动攻击。
说来说去的意思就是,并不是袁崇焕不敢和黄台吉打,而是黄台吉不敢和袁崇焕打。
所以任由代善与满桂在德胜门打生打死,黄台吉只敢站在袁崇焕的对面瑟瑟发抖。
双方广渠门对峙长达几个小时,首到德胜门满桂那边分出胜负,双方才各自收兵回营,均未伤一兵一卒。
黄台吉虽然害怕袁崇焕,但为了大金的未来着想,依然带兵堵在袁崇焕的家门口。
由此表现出黄台吉的识大体,顾大局。而反观崇祯,因为一点小事杀忠臣,就是个是非不明,忠奸不分的昏君。
这样一比较,是不是就体现出黄台吉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明君。而崇祯就是个疑心病重,昏庸无能的昏君。
满清为什么会把袁崇焕焕抬得这么高,其根本目的估计也就在此,为了证明崇祯帝是个昏君而己。)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毫无温度的太阳,渐渐的爬到了头顶,德胜门外厮杀震天血肉横飞,尸横遍野,满桂都己经杀的快成一个血人。
广渠门外,两班人马五万余人耸立在冰天雪地里,如同一墩墩的兵马俑一般,除了偶尔传来几声战马的嘶鸣,竟然是静悄悄的,如同没有一个活人。
正在这宁静的让人恐惧的时刻,从北边又过来了一支队伍,总人数也就一千来人马,嗒嗒的来到广渠门前,在距离关宁军和建奴三百来米的位置停了下来。
他们手里没有刀枪,身上也没有耀眼的战甲,身上的衣服都穿得很厚实,棉衣棉帽把人裹得跟大棉熊似的。
更神奇的是,他们骑的马竟然也披着棉衣,尽显这支队伍的奢侈。
“咦?那支队伍是属哪边的?怎么没有任何的身份标志?”
崇祯看见这支从北边过来的队伍,没有鲜明的衣甲,也没有旗帜招展,没有见着长枪盾牌之类的武器,像是并没有携带任何代表自己身份的东西。
崇祯没有亲眼见过旧港过来的护卫队,所以护卫队的衣服他并不认识。
李邦华道:“回禀陛下,这支队伍就是就旧港宣慰司的那支护卫队,这里正打仗呢,也不知道他们跑这里来干什么?”
“原来他们旧港护卫队的人,穿的就是这样的衣裳,朕有些好奇,他们不好好的在营地里待着好,这寒天冻地的跑出来干啥?”
李邦华低头:“这个,臣不知。”
“东北老林子里钻出来的野兽们,你们好啊。”崇祯帝正想往下询问,猛听的广渠门外一声稚嫩而又响亮,带着奇怪腔调的声音传来,把崇祯吓得浑身一个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