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有效性评估:极高。
>备注:文学作为记忆掩体策略首次验证成功。”
然而,胜利的代价也随之而来。
九月中旬,邓伦在返回成都途中再次遭遇袭击。一辆货车强行变道将其逼停,车上四名蒙面男子持棍欲行殴打,幸得附近牧民及时报警才得以脱身。警方调查发现,涉事车辆登记信息为空壳公司,线索中断。
同日,苏婉接到上级约谈通知。宣传部某领导亲自接见,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但要注意边界。有些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她回到办公室,写下一段日记并加密上传:
>“今天他们对我说:‘不要挑战常识。’可什么是常识?是一个人不该为说出真相而恐惧吗?还是说,沉默才是生存的常识?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宁愿做一个不懂常识的人。”
冬季来临前,李燕最后一次前往伊宁。他找到了那位买买提老人的墓地,在坟前放下一朵干制的野菊花??那是当年老师们办公室窗台上最常见的花。
归途中,他路过那所老学校。校门早已重建,教学楼焕然一新,操场边立着一块石碑,刻着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他在碑前站了很久,忽然注意到角落里有一块不起眼的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几行字:
>“今日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
>朗读者:五年级三班全体同学
>记录员:阿迪力老师”
下面还画了一朵歪歪扭扭的小花。
李燕笑了。他掏出手机拍下这张黑板,发送给苏婉,只写了四个字:
“他们在读。”
当晚,“灰域”系统自动更新日志显示:
>全国新增“声音种子”志愿者17人,涵盖河北梆子艺人、海南黎族长老、陕西皮影戏班主等群体。
>口传文本转化进度达64%,预计明年春季完成全部核心档案迁移。
>安全等级评定:橙色预警持续,但网络韧性显著增强。
李燕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在某一天突然胜利,也不会轻易失败。它将以百年为单位延续,如同长城不是一日筑成,文明的抵抗也需世代接力。
他打开文档,写下最后一段备忘录:
>“当我们无法公开说话时,就让风替我们说;
>当我们不能留下文字时,就让孩子们在游戏里唱出来;
>当所有媒介都被控制时,就让记忆活成呼吸本身。
>我们或许注定看不见黎明,但我们必须成为持火前行的人??
>因为黑暗中的脚步声,本身就是希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