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说道:“每条净赚10港幣!五万条落袋,纯利五十万港幣!”
“10港幣一条?”陈耀豪迅速心算了一下,点点头说道:“利润可观。不过,这个价位,在美国市场竞爭力如何?和那边牌子货比怎么样?”
“放心!”李达强信心十足,说道:“我们贴的是『香港製造”的牌子,质量比南美那些货扎实得多,做工精细,洗水效果也跟得上潮流。
虽然比不上美国李维斯,但胜在价格优势明显,西尔斯这种大型连锁百货最中意这类性价比高的货源。只要配额够,销路唔愁!”
他脸上洋溢著开拓者的自豪,但也难掩对配额限制的无奈。
“配额?”陈耀豪微微皱眉,这个关键词他之前接触不多。
“就系这个最棘手!”李达强嘆了口气,抽出另一份印著香港贸易发展局徽標的文件,说道:“这个系去年签订《多种纤维协定》搞出来的事。
简单讲,美国佬怕我们香港的纺织品衝垮他们本地厂,就设置个上限,全香港一年最多只能出口两亿条牛仔裤去美国。
我们要做生意,就要先向贸发局买“配额证”,相当於买一个出口的额度。这笔费用不细,足足占据我们的货值一成半!有配额证,货做得再好都出不了海!”
他敲著文件上的配额条款,语气带看商人对贸易壁垒的天然不满。
陈耀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明白了这“配额”就是一道无形的紧箍咒。
“原来是贸易保护。看样子,下季度贸发局放配额证,我们要搏命抢多点才行。”
“就是啦!”李达强立刻接口,眼中燃起更大的野心,说道:“等下一季配额开售,我至少要吃下二十万条的额度!搏一次大的!”
他仿佛已经看到满载牛仔裤的货轮再次启航。
三人又聊了些公司日常运作的琐事,诸如海关报关的新规、车间工人的效率、原料价格的波动等。
窗外的北角街市喧闹声隱约传来,与室內关於远洋贸易的討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香江奋斗图景,詮释了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
陈耀豪饮尽杯中微凉的茶,起身告辞。离开那栋旧写字楼时,他回头望了一眼“鑫发贸易”的招牌。
五十万港幣的利润令人欣喜,虽然对於他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於姐姐陈炽莲一家来说那就不一样。
姐夫李达强眼中对更多配额的渴望,在廉署锋芒毕露、江湖暗流涌动的1975年香港,会通向何方?
一丝不易察觉的隱忧,掠过他心头。
1975年的香江夜晚,娱乐的选择远不如后世丰富。
兰桂坊的霓虹尚未点亮,若想出门消遣,歌厅和中环的街巷几乎是唯二的选择。
当然,尖沙咀的海运大厦(后世海港城的前身)也算一个去处,只是此刻远未达到鼎盛时的繁华。
晚餐后,陈耀豪换上一身低调的休閒装,在几名安保人员的陪同下,悄然步入中环的夜色里。
此行既是散步,更是要亲身体验、亲眼观察香江市民现下的消费能力和市场脉搏。
此时的香港经济虽已展露腾飞的苗头,但距离日后的“东方之珠”盛景尚远。市民人均gdp不过两千港幣,购买力有限。
因此,中环最富生气的地方並非高楼广厦,而是那些烟火气十足的街市、鳞次櫛比的小商铺和热闹的露天集市。
虽然“置地广场”已聂立於此,代表著高端消费的標杆,是香港精英阶层购置奢侈品、高级时装、定製礼服、名贵珠宝腕錶以及进口化妆品香水的首选之地。
但整体商业形態仍以传统百货为主流,与现代的购物中心概念相去甚远。
陈耀豪信步走进置地广场。內部装潢精致,灯光柔和,空气中瀰漫著高级香水和皮具混合的独特气息。
他目光扫过那些以“专门店”形式出现的国际品牌专柜,格局与后世动辑上千平米的旗舰店迥然不同。
他走进一家名为“雅顿”的香水店,隨手拿起一瓶造型典雅的香水,拧开瓶盖轻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