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 第2291章 权力的大门(第2页)

第2291章 权力的大门(第2页)

于是,朝廷并未派兵围剿,而是派遣两名精通西域语言的青年官员,携带《民生策论》考题与文明殿油灯一盏,前往谈判。三日后,使者归来,带回惊人消息:那“火之子”原是十年前派往西域传播医术的太医院弟子,因战乱失联,目睹边地疾苦,遂以“圣火”为号召,试图建立自治村落。听闻使者讲述长安新政进展,当场焚毁旗帜,率众归附,并恳求重返文明体系。

杜荷闻讯落泪:“火种,真的传出去了。”

秋去冬来,文明殿迎来了第一批通过考核的地方县令。三百青年齐聚终南山下,每人手持一盏油灯,在雪地中排成“人”字形阵列,象征“以人为本”。杜荷亲自为他们点燃灯火,朗声道:

“你们不是官,是火种的守护者。你们的职责不是命令百姓,而是倾听他们饿不饿、病不病、孩子能不能读书。若有一人冻死街头,便是你们失职;若有一村三年不通驿医,便是你们渎职!”

人群中,一名来自黔中道的少女县令上前一步,声音清亮:“学生愿立誓:终身不取民一钱,不压民一言,不弃民一人!”

三百人齐声应和,声震山谷。

次年春,太子李昭履行诺言,正式册封长子为皇太孙,命其入住文明书院附属东宫,接受七卿联合教导。这位少年自幼熟读《千字文》《民生策》《律典精要》,更曾在乡间随农夫插秧、与医者采药。登殿受封当日,他面对百官叩首三问:

“第一问:今日长安可有孩童失学?答曰:无。然岭南仍有百村无师。”

“第二问:今日百姓可有病无所医?答曰:驿医已达九成郡县。然朔方冬寒,药品难运。”

“第三问:今日言路可畅?答曰:日均奏章五百。然部分地方仍压民间上书。”

少年起身,环视群臣:“既如此,何谈太平已至?父皇守住了火种,儿臣愿做那添柴之人。”

满殿肃然,无人敢应。

自此,皇太孙每日辰时必至言路台批阅民书,午时赴太学听课,申时巡视京畿水利,戌时研习边防地图。他身边不再设贴身宦官,只配两名轮值监察御史,均由寒门学子抽签担任,任期一月,期满即换。他还下令废除“避讳制度”,允许百姓直呼皇帝姓名,称“唯有去神化,方能近人心”。

三年后,西域局势突变。拜占庭遣使来唐,名义上为通商结盟,实则试探大唐虚实。其使节傲慢无礼,竟在宴会上质问:“闻尔国皇帝权归七卿,是谓‘傀儡’,可有此事?”

皇太孙端坐主位,微微一笑:“我祖制规定,凡涉军国大事,须七卿联署。此非夺君权,乃防独断。正如尔国双头鹰,一头望东,一头望西,方能洞察全局。我国七卿,亦如七目七星,共照山河。若陛下认为此制软弱,不妨一试??请贵使留下,任我朝一州刺史,三年为期,若能使百姓安居、税赋增三成、讼案减半,朕便承认尔制优越。”

使者哑然,终不敢应。

数月后,拜占庭退兵边境,撤回所有潜伏商队。而那枚双头鹰铜牌,被陈列于文明殿正厅,下方刻字:“外患易御,内腐难防。唯制度坚,则国不倾。”

又十年,皇太孙即位,年号“永熙”。登基大典不在太极宫举行,而在终南山文明殿前。他亲手点燃七符基座上的长明灯,向天下宣告:

“朕不负祖父之托,不负父亲之悔,不负七卿之誓。自今日起,增设‘百姓议政院’,每道推选平民代表二人,每年赴京共商国策。科举全面推行‘实践考评’,考生须在基层服务满两年方可参试。所有诏书颁布前,须经言路台公示七日,接受万民质询。”

礼成之时,忽见天空霞光万丈,终南山巅烽火台骤然点燃。一道赤焰冲天而起,照亮八百里秦川。

百姓奔走相告:“火种还在!”

暮年杜荷卧病在床,听闻此景,挣扎起身,望向南方。孙儿跪于榻前,握住他枯瘦的手。

老人喃喃道:“记住……真正的盛世,不在宫殿有多高,不在军队有多强,而在每一个普通人抬起头来说话的时候,没人敢让他闭嘴。”

窗外,孩童诵读声随风传来:

“天地苍茫,唯火不灭;

薪尽火传,代代相继;

国有明法,民有直言;

此谓大唐,此谓人间。”

杜荷嘴角微扬,缓缓闭目。

那一夜,长安万家灯火通明,仿佛整座城池都在为一位老者的离去点燃敬意。而在遥远的岭南山村,一名女医正提灯巡诊,她的药箱上,贴着一张从《长安日报》剪下的字条:

**“火种不灭,薪尽火传。”**

百年之后,当史官撰写《永熙政要》时,开篇只写了一句话:

“自文明殿誓言始,大唐进入了人民执笔的时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