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宋檀记事 > 1717(第2页)

1717(第2页)

志愿者笑了笑:“那就问他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做什么。”

“为什么问这个?”

“因为答案里藏着最深的理由。”

那一晚,录音笔收集到许多朴素的回答:

“我一起床就要喂鸡,鸡不下蛋,孙女就没早餐吃。”

“门口那棵梨树是我结婚那年栽的,我不在了,它还在开花。”

“村里只剩我和老李头会修蓑衣了,我不守着,手艺就断了。”

这些声音被整理成音频档案,刻录进第二批陶片。与第一批不同的是,这次加入了生物共振频率编码技术??将每段讲述者的心跳节奏转化为声波底层信号,永久封存在纳米釉层之下。专家说,千年之后的人若能还原这段音频,不仅能听见话语,还能感受到说话时的体温与呼吸。

腊月十八,第一批春播预备工作启动。

宋檀带领团队在高坡区开辟新的育苗床,采用“阶梯式微地形改造法”:人为制造十厘米高度差,形成局部小气候梯度,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降水分布。每一寸土地的改动都拍照留档,视频上传至离线服务器的同时,也在村务公开栏张贴施工图。

有外村人笑话说:“你们种个地,搞得像考古发掘。”

宋檀听见了,只淡淡回应:“我们本来就是在发掘一种生活方式。”

春节前夕,快递车驶入云桥村。车上卸下的不是年货,而是一箱箱定制玻璃瓶??专为upcoming的“透明供应链”项目准备。每个瓶子都将装入一份当季药材,并附带一枚NFC芯片,消费者用手机一扫,就能看到这株植物从播种到采收的全部影像日记,包括哪一天宋檀蹲在旁边跟它说话,哪一夜陆川冒雨调整通风口。

“真的要把这些私人画面放出去?”小满有些犹豫。

“有什么不能看的?”宋檀反问,“我们没做见不得光的事。让消费者知道,他们买的不只是药效,还有一个人愿意为它付出多少时间与心意。”

除夕夜,全村聚在晒谷场吃团圆饭。长桌蜿蜒百米,各家端出自制菜肴,中间摆着一大锅用三年陈艾炖的老母鸡汤。烟火升空时,宋檀悄悄离席,走到青山坳那片空地。雪已融化大半,泥土裸露,像一张等待书写的纸。

她从怀里掏出一颗种子??是去年收获的最后一粒野生黄精籽,未曾入库,一直贴身保存。

跪坐下,挖坑,覆土,压实。

“等你长大,说不定这个世界已经忘了什么叫慢慢生长。”她轻声说,“但我希望,总有人还能认出你的样子。”

初一清晨,阳光破云而出。

孩子们跑遍村子拜年,顺便完成一项新任务:拍摄“新年第一抹绿”。有人拍到石缝里的荠菜芽,有人拍到屋檐下返青的苔藓,还有人拍到宋檀家窗台上那盆越冬的薄荷,叶片边缘泛着嫩黄的新光。

这些照片被上传至“云桥视觉年轮”数据库,成为年度生态变迁的起点坐标。

正月初五,省电视台摄制组抵达。他们要拍一部关于乡村振兴的纪录片,原计划重点展示“高科技农业园区”,却被导演回头盯上了云桥村。

“你们这里没有无人机巡航,没有AI语音播报,甚至连个像样的展厅都没有。”导演啧啧称奇,“可为什么我觉得……更真实?”

宋檀正在给晾晒架上的玉竹翻面,闻言笑了笑:“因为我们不怕慢。”

镜头对着她粗糙的手掌特写:裂口纵横,指甲残缺,却稳稳托起一束药材,如同捧着某种圣物。

拍摄进行到第三天,意外发生。

一名实习生私自连接了控制系统的云端接口,试图提取“AI预警算法”的核心代码,准备带回学校做研究。系统立刻触发红色警报,所有终端自动锁定,备份硬盘转入物理隔离状态。

事发后,陆川召开紧急会议。年轻人低头认错,说自己“只是好奇”。

宋檀看着他,许久才开口:“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开放源代码吗?”

对方摇头。

“不是怕被人抄走。”她说,“是怕被人简化。你们学到的公式,是别人砍掉血肉后剩下的骨架。而我们经历的每一个错误、每一次失败、每一场暴雨中的守夜,才是让这套系统真正活着的东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