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称之为“首次非语言星际应答”。
陈屿蹲在小女孩面前,轻声问:“你刚才唱的是什么呀?”
她望着他,眼神清澈,慢慢举起手,在空中画了个圆,然后指了指自己的胸口。
他懂了。
那是“完整”的意思。
也是“我在”的另一种说法。
两年后,联合国正式成立“全球共感理事会”,总部设在北京郊外新建的“声林城”。城市无墙,建筑皆由可发声的生物材料构成,街道是乐谱,路灯是音符,居民日常交流可通过共感终端实现情绪可视化。
念安十四岁,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理事成员。她在就职演讲中说:
>“我们不需要英雄拯救世界。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愿意倾听的耳朵,一句不说‘加油’而是问‘你还好吗’的关心。真正的娱乐,是让人敢于脆弱,并相信这份脆弱会被温柔接住。”
台下掌声雷动。
而在遥远的太空,深空探测器持续接收到来自天鹅座的新信号。最新解码结果显示,那是一首轮唱曲,主旋律仍是《初啼》,但加入了更多声部??其中有氢原子的震颤,有黑洞边缘的时间涟漪,还有……一缕极其微弱、却无比熟悉的女声。
经比对确认,那是陈屿母亲年轻时的录音片段。
仿佛宇宙本身,也在学习如何唱歌。
陈屿站在声林城最高处的观星台上,手中握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背面的老字迹依旧清晰,而新出现的几行小字,如今又多了一笔补充,墨迹新鲜,像是昨天才写下:
>“当你读到这些字时,我已经走过漫长的沉默。
>我曾以为拯救世界需要伟业,后来才懂,
>只需一次真诚的诉说,一次勇敢的倾听。
>念安是对的,我们都在中间相遇。
>爱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
>它就在你说‘我在’的这一刻。
>??未来的你
>
>P。S。别忘了告诉星星,我们也听见了。”
他抬起头,夜空澄澈。
万千星辰静静闪烁,宛如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温柔凝视。
他张开嘴,没有说话。
只是轻轻哼起那首无人教会的歌。
风起了。
树叶沙沙,仿佛在跟唱。
整座城市渐渐亮起微光,如同苏醒的神经网络。
而在地球之外,在时间与空间交织的尽头,有一束光,正朝着这里,缓缓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