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这幅地图,不提感叹的百姓,秦始皇和百官们只觉得呼吸一窒,天下竟如此精细的地图!
不用皇帝说话,百官们第一时间提笔在早已准备好的布帛上,整个泰山之下鸟停虫静,只有笔在划过布帛的声音。
地图中央,一条条驰道由咸阳为中心向外延展,形成绵密的蜘蛛网形状。
李斯露出惊喜神色:“仙人显灵,这乃绝佳的驰道修建方案啊!”驰道正在修建,这仙人就直接把他们的未来的做法画出来了!
而蒙恬则关注到逐匈奴,筑长城,平南越。他的眼眸一眯起来,也下笔书写起来。
这功绩基本按照时间顺序,那就意味着——三年后匈奴即将来犯!
仙幕的话并不会因为这些人的动作有丝毫迟缓。
而立在君王身侧的王绾则在怀疑人生,他们一直阻止的郡县制被仙人列为始皇功绩,那就意味着……他们都是错的?
【六王毕,四海一,设郡县,确集权,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逐匈奴,筑长城,平南越,筑直道,建郑国渠与灵渠。每一个拉出来都可以让人青史留名,但却出现在一人身上。】
【以上这些词汇,只要学过小学历史就能说出,有人思考过这些词汇意味什么吗?】
这意味着什么秦始皇身为亲历者自然懂得。
他嘴唇紧抿,不让脊梁有丝毫弯曲。
王绾、李斯等百官把视线投向始皇,这位一统六国,从未说累的帝王。
秦始皇看到百官的视线皆偷偷看向他,沉声道:“朕之功过,当世无可评说,百代之后自有断论,尔等快些书写!”随即,不再看这些人,专注看仙幕。
仙人,是懂他的。
小巧的动画小人出现在屏幕上,那人穿着玄色皇袍,和秦始皇现在穿的制式一模一样,从未见过这种小人的华夏百姓皆好奇观之。
【魏国梁襄王曾向孟子请教:“天下恶乎定?”孟子答:“定于一。”魏又问:“孰能一之?”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两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样实现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战”,孟子“反战”,两人的主张,南辕北辙,且都不切合实际。那怎么办?】
怎么办?这是当时的所有人都想问的。
但现在他们知道,始皇已经把答案书写出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喜欢基建强国,喜欢挽救遗憾。
想要完整沉浸式体验明君们知道自身过错后的完整补救措施,让国家更为强盛,让百姓更为安乐做的自割腿肉之作,努力查阅资料写好。十大君王排名为一家之见。
黔首(qiánshou)黔首在战国以及秦朝时期是对百姓的称呼,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服饰皆为黑色。而平民出门会用黑色头巾裹头当成行头,所以就被称为“黔首”。
孔子在谷会盟时曾说过‘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诸夏近而莱地远,莱是夷而鲁是华。
《左传》曾言:明君而善用其众。应当指代贤之君。
《尚书》有曰: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及四夷皆相率而使奉天成命。
《春秋左传正义》又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朝代歌。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一统秦两汉,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秦始皇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有的博士告诉秦始皇,要用蒲草将车轮子包起来,以免损伤山上的一草一木。然后扫地而祭,用其简易。这显然只是上古时代祭祀山神或祭天仪式的缩影,与秦始皇利用封禅展示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期望值相差很远。结果只能是秦始皇遂贬退诸儒士而不用,自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这可能是秦始皇接受五德终始说以来秦文化与齐鲁文化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第一道裂痕。
朕之功过,当世无可评说者,百代之后自有断论”——《忘川风华录》
若以历史循环论来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大势……——《三国演义》
秦始皇消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张传玺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圣人言
魏国……?——《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秦统六……——历史统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六王毕,四海一,设郡县。……秦始皇三十五年,筑九原通甘泉直道。秦之疆域东至……完整的管辖权——看了始皇历史后的总结
六王……身上。始皇……为天下一统。——看了始皇历史后的总结
【以制度而言……杀到仅有百余国。】——《论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