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工那天,秋雨淅沥。三十多名家属代表、共笔组成员、志愿者齐聚后山。泥泞中,起重机缓缓吊起那块由旧钢熔铸的碑石。张小凡站在雨中宣读名单,每念一个名字,就有亲属上前点燃一支白烛。当念到“陈德海,编号0”时,陈桂兰阿姨颤巍巍举起蜡烛,嘴唇动了动,却没出声。李野握住她的手,轻声道:“他听见了。”
碑成之后,纪翔宇在现场架起直播设备,启动“万人共刻”程序。全球读者可通过网页虚拟刻刀,在电子碑上留下一笔。二十四小时内,累计点击超四百万次,每一下都伴随一声清越的钟鸣,汇成一首跨越时空的安魂曲。
第十章发布时,主章描写主角完成寻名之旅后,在山顶静坐七日。第七夜,星河倾泻,他忽然笑了:“原来我不在渡人,是被他们渡了。”
“侧影”即《归名录》,全文刊载三十一名工人的真实生平,附家属口述影像二维码。
“灯火”栏目空置一日,仅留一行小字:**今日无言,唯有铭记。**
风波并未就此平息。某商业平台试图买断“断章社”IP,开出天价,承诺流量扶持、影视改编、全球发行。代表登门那天,老周正蹲在院里剥毛豆,听完报价,抬头冷笑:“你们要的是名字,我们护的是人。滚吧。”
对方走后,李野收到一条匿名消息:“资本不会消失,只会换张脸再来。”他没回复,却在下一章开头加了段对话??主角面对金袍使者,后者许诺“让你的名字刻上天宫玉册”。主角摇头:“不必了,我更愿留在人间记别人的名字。”
争议随之而来。有读者质疑:“这样下去,《诛仙》还是小说吗?”
有人反驳:“它早就不只是小说了,是千万人心跳的合奏。”
更多人说:“我们不在乎体裁,我们在乎有没有被看见。”
冬至那天,断章社推出特别篇《夜长谣》。全章无情节,仅收录十二位普通人的冬至记忆:东北下岗工人回忆母亲包的酸菜馅饺子,上海弄堂阿婆讲述亡夫每年冬至必煮的酒酿圆子,新疆牧民儿子描述父亲在风雪夜牵马送医的往事……每一段都以“那年冬至,我记得”开头。
发布瞬间,BBS论坛自动变为黑白界面,背景响起各地方言诵读声,交织成一片温暖的喧嚣。系统提示:**本章阅读时长将计入“人间温度指数”,每满一万小时,向偏远地区捐赠一台取暖器。**
三天破十万小时。捐赠行动如期启动。
老周病倒是在腊八。高烧四十度,还硬撑着要看稿。“别整那些虚的,”他迷糊中念叨,“写人就得写骨头,别光写眼泪。”李野守了他两夜,第三天老人退烧,第一句话是:“第九章重修,主角下山那步,得摔一跤。不然显不出人间硌脚。”
李野含泪点头。
春节临近,共笔组决定暂停更新两周,让所有人回家过年。临停更前,发布短章《年夜饭》。主角终于回到故乡小村,推开老屋木门,桌上摆着母亲生前最爱做的红烧肉,灶台余温尚存。他坐下吃饭,窗外烟花爆开,映出墙上全家福的轮廓。最后一句是:“原来最厉害的法术,是有人等你回家吃饭。”
无数人在除夕夜同步阅读。微博出现话题#我的年夜饭#,数十万人晒出自家餐桌。一位独居老人留言:“今年我煮了两人份,说‘儿子,妈给你留的’??其实他走十年了。但今晚,我觉得他回来了。”
李野把这条放进“灯火”栏目,回应:**家从来不怕空,只怕忘了亮灯。**
年后初五,断章社复工。会议室里多了两张新面孔??陈桂兰的儿子和王建国的女儿,都被邀请成为记录者。前者是程序员,主动接手“记忆回声”系统优化;后者是记者,提议建立“沉默英雄”数据库,收录未被报道的善行。
第十章投票开启新方向:主角将进入城市,直面现代困境。选项包括:
A。揭露黑心企业污染(致敬环保工人)
B。营救被拐儿童(纪念失踪人口寻亲志愿者)
C。重建废弃图书馆(回应乡村教师来信)
争论再度爆发。张小凡力主B项:“每个被拐的孩子背后,都有个不肯放弃的父母。就像陈阿姨守着记忆写故事,他们也在用脚步写传奇。”
最终B项胜出。
写作过程中,一位寻亲母亲投稿,说她找了儿子十五年,每天骑电动车贴寻人启事,车把上挂的塑料袋里全是干粮和照片。她写道:“我不懂修真,但我觉得,我的执着,是不是也算一种神通?”
李野将这段话融入主角心境。当他在城中村暗巷追踪线索时,内心独白浮现:
>“世间万千法门,最苦的叫‘不放弃’,最强的叫‘还在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