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朋友,有时候就是这样。
彼此需要的不止是悬崖勒马的呵斥,还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陪伴。
“后面多帮他看着点吧,只要不出大问题,就不算啥事。再说,有点挫折也好,刚好给他敲响警钟,总比以后吃大亏好的多。”
。
杨烈回到家,舒服先洗个澡。
虽然引起胡军部分怀疑,但依然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等这两天木材都回来,剩下的事情就是静待风雨来。
这件事发展过程和他想象的不太相同。
他之前想着,只要能摸到林场负责出售木材人的门槛,然后用利益,也就是返点的方式打通关系,形成合作。
还没涨价的时候,从对方手里便宜买回来。
等到价格高了,直接反手又通过对方的关系,将木材卖出去。
反正是按照利润返钱,本来就是互相利用,没啥心理负担。
不过呢,现在发现是三舅这样的好人,那他的利用上就增添几分惭愧。
未来木材价格上涨,他依然还是要用到三舅。
过程不同,结果却不会变化。
最多是他多了三舅这么个热心肠的长辈,后面发展的木制品行业,多了个人脉。
属于额外之喜。
“烈烈,你二姨家今天来家了,给拿了梨瓜(产自于陇东的一种香瓜,或许就是老品种的香瓜,很甜,形如小南瓜,颜色也很相似,吃起来味道很甜,比现代市面上卖的好吃很多倍。),你洗完了过来吃。”
“好唻。”
杨烈快速冲完,擦干身子。
庆城这边一直缺水,农村自然也没有什么下水道铺设。
人们用的厕所都是旱厕,当然也就不会有洗澡间。
所以这边的人们所谓洗澡,就是打一盆水,擦洗身上便可。
气候干燥,除了夏季很热的时候,人们身上一般不会出汗,所以比较好冲洗。
再说,水太贵了,需要从几里路远挑回来,所以更是舍不得用来洗澡。
就连每天早晨起来洗脸,都是大人洗了孩子洗,根本不会洗一个人,换一盆水。
这种情况,不止是80年代,即使到了新世纪,也没有改变多少,天然因素限制,人力毕竟有局限。
洗完来到西厢房,父亲还是靠着炕角在听秦腔,这次好像变成了《劈山救母》,大概讲的就是后面被拍成电视剧和动画片的沉香救母,也就是宝莲灯的故事。
母亲坐在炕沿上纳鞋底。
杨烈记忆中的母亲,永远都纳不完的鞋底。
家里五六口人,一人每年需要两双单鞋,一双棉鞋,那加起来就是接近二十双。
四十只鞋底。
需要一只只粘好,烘干,然后再一阵阵用麻绳纳起来。
这年代的布都是老布,薄了的话,鞋底很容易磨穿,太厚实,针就过不去。
每一针都需要先用锥子钻个眼,将麻绳穿过去,再锥眼,再穿……
做起来速度相当慢。
可以说,很多陇东女人的一生,就是麻绳穿梭中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