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文娱:光辉岁月 > 第381章 喀秋莎 6k合章(第2页)

第381章 喀秋莎 6k合章(第2页)

这倒不是有什么阴谋论的成分在里面,而是因为当时华语的第一版是瞿秋白根据俄文版翻译过来的,那一版也就只有这三段。等大家都已经唱习惯之后,萧三再次翻译觉得也就没必要补全了。

毕竟,这三段就已经能将这首类似“檄文”歌的三要素给表达清楚了。

但是现在的沃克看了现在红场的这个反应,觉得奥拉夫当时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就刚才红场几万人一起跟着“啦啦啦”的唱合声那场面,就绝对值得DGM专门请几个写词人和翻译家配合,怎么也得把英语版的给啃下来。

至于俄语版的,沃克知道已经不需要他们来操心了。

说到这俄语版,此刻台下的伊辛巴耶娃是最深有体会的。《喀秋莎》和《国际歌》的翻译就是她主导的,在拿到最初的直译稿时,她除了觉得比较符合特么战斗民族的气质之外,没觉得有多惊艳。

但等团里请来了一位华语文学翻译的泰斗看了华语版的歌词之后,只和她说了一句话她就知道自己还是小看这《国际歌》了!

那句话就是:“伊辛巴耶娃女士,能翻译这首歌将会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此刻的伊辛巴耶娃看着现场这场面,反复回忆着这句话,觉得这位翻译界的泰斗的话还真一点没说错。

而她也对台上的边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很想知道一个玩摇滚乐的华夏人音乐人,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之前的人生到底是经历了一些什么,才会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而此时台上的边浪,在带了一波情绪之后边浪才对着麦克风开口道:“下面有请我们的喀秋莎登场!”

听到这名字,台下的战斗民族这次没有欢呼,而是面面相觑的看着身边的人。

关于战争中的爱情故事,不管在哪个时空都不会缺少,只要战争一起,等着情人从边疆归来的姑娘哪哪都有。

在苏国,喀秋莎就成了这一类姑娘的代名词。

虽没有歌留下,但给苏国人只要听到这个名字,心中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在心中开始蔓延。

但特么怎么也想不到,边浪这一句:“有请喀秋莎登场是几个意思。”

可就等边浪的话音刚落,舞台前两边堵住隔离通道口的大帐篷里面就传出了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

随着帐篷帘子被掀开,两台拆掉了武器装置的喀秋莎火箭炮发射车缓缓开了出来。

这时候,之前那些抱怨隔离带太宽的乐迷,瞬间明白了演唱会主办方那么干的含义。

居然是要让这火箭炮发射车开进场!

再定睛看去,只见那车头后面原本高过车头顶部的导轨发射架,已经被改装成了可以站人的小舞台。

这上面不仅能站人,还连返送音响都给装上了,只见左右两边各一辆发射车改的小舞台上,还都各站着一个挎电吉他的乐手。

等看清楚是Hatter乐队的主唱菲莫斯和主音吉他手Bob之后,有些人的心中就生出来一个疑问:“这究竟是谁的演唱会?究竟谁才是演唱嘉宾?”

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俩二战时期的苏军获胜的功臣武器出现,就把红场刚刚冷下去一点的气氛给再次点燃。

欢呼声一起,气势完全不弱于刚刚《国际歌》被唱响的那一刻。

等两车行驶至舞台中心对头停稳,发动机声音熄灭的那一刻,舞台左面这一辆的副驾驶门被打开。

只见一个身穿苏军制式裙装,头戴船型帽,上身挎着手风琴的女演奏家把身子给探了出来。

然而她并没有下车,只是把脚给搭在了那离地还有一米多高的侧面脚踏板上,将身子倚在门框上,然后开始按动手中的琴键。

这位手风琴演奏家名叫娜塔莎,年轻时也是经常上战场进行慰问演出的,而现在的场景就和当年她上前线的时候何其相似。很多时候她就是和自己的伙伴们站在边梆或者车后斗上演出。

此时情景重现,她脸上那绽出的笑容完全和演出无关……

巴扬手风琴那独特的拉风箱声一出,在场莫斯科人的艺术基因就开始动了!

作为苏国最受欢迎的民间乐器,手风琴在上世纪中叶传入古苏国之后,十分热爱这一乐器的苏国人就开始着手改造起了这一当时还并不完善的乐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